返回上一级

勿忘传统文化初心 践行传承传播使命——第21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侧记

发布日期: 2018-04-25 打印

2018年4月21至22日,谷雨刚过,在生机勃发的新校园,UIC第21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暨中华文化传播论坛顺利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联合举办,共邀请了8位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专家,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个常讲常新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给全校师生带来关于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更好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讲座教授张隆溪,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陈致,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讲座教授范瑞平,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肖小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通识教学中心教授王德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尹小林,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尼山书院秘书长李西宁。UIC教务长李建会、国际发展处(IDO)处长Katharina Yu、四维教育协调处副处长林美玉等领导和老师出席。

1

2

3

(演艺厅里座无虚席)

UIC校长吴清辉教授为研讨会致开幕辞。他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在UIC的校园中,我们也一直践行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命,以文化经典为依托,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去阅读经典,也以化育知行为关键。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吴校长非常感谢建校以来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对UIC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并向与会的诸位专家学者赠送纪念品。

4

5

6

(吴清辉校长致开幕辞并向学者赠送纪念品)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秘书长伍鸿宇教授主持开幕礼。他表示,谷雨时节,很高兴可以邀请到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八位学者来UIC讲论学问、传播文化、滋润心田,也正是春风化雨之时!我们可以在这样美丽的新校园学习和生活,可以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教学研讨,尤其要感谢吴校长这些年的支持和付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里,从个人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文化长河才源源不断,生机盎然。

7

(伍鸿宇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礼)

张隆溪教授带来题为《近代学人对中西文化的另一种取向——以钱钟书为例》的演讲。张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他出任多所著名高校的讲座教授,也是UIC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求学于北京之时,得到了钱钟书、朱光潜两位巨匠的谆谆教诲。

在演讲中,张教授从王国维、陈寅恪讲起,谈到当时以《学衡》杂志为阵地掀起的如何对待、研究传统文化的论争,再以钱钟书《管锥篇》为例,梳理了近代学人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下对待传统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取向。《学衡杂志简章》里讲明的刊物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钱钟书在《谈艺录》里也提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由此可见,彼时的许多学人都有着一种文化的开放性,秉持吸取西方文化有益之处,而非排斥或一并否决自身传统。打通中西文化,这一点,在钱钟书先生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张教授得益于钱先生的教诲,在传承传播中国文化上,也坚持做到了解西方,不忘自身;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对当代大学生寄予厚望,认为现在是让西方了解中国的更好的时代,希望我们可以首先学好自己的传统文化,之后可以用西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8

(张隆溪教授演讲中,带我们穿越时光隧道)

陈致教授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国学研究与国学修养》。陈教授曾多次来到UIC参加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他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这次演讲,他主要从国学大家研究国学的方法入手,给同学们举了非常多的事例,他说近代以来的文化大家都是善于对比和学习的人,也是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了解得比较深的。如郭沫若、李济、夏鼐、王力、冯友兰、金岳霖、牟宗三等等,从这些人的身上可以看到,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在互相参照、互相碰撞、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发展的,而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是在对对方充分了解之后的传播,我们不能排斥异质和他国文化,同时也要提升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表现在具体个人的方面,就是要提升国学修养。陈教授强调,国学修养是让一个人终生受益的事情。

9

(陈致教授演讲中,希望同学们提高国学修养)

范瑞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哲学和生命伦理学。他从西方流行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出发,带来题为《中华文化在当代传承和传播的适当策略》的演讲。针对这两个主义对中华文化当下传播的影响,提出三个策略:明确价值基础、合理价值发展和敢于价值分歧。即是要明确中华传统的基础伦理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孝诚忠恕和”,他认为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并不排斥平等和自由,但是对机械的平等和自由论点持否定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必须要发展出当代社会需要的一套自由、人权与民主等价值,在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的一些观念和价值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我们也不必掩盖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在“和而不同”下,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

现场同学对这一论题很有兴趣,互动问答时结合当下热点,就“同性恋”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自由与约束等问题一一提问,范教授深入浅出,举例回答,认为我们应该秉持“和”的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这样才是文化在当下传承传播的正确打开方式。

10

(范瑞平教授演讲中,自由与平等的应有之义是什么?)

肖小穗教授从修辞学的角度谈论文化传播,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意识》。他从西方的“主体”概念出发,论及中华文化的主体,应该包括“主”和“体”两个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的主体是选择的结果。现在的文化研究与对外传播,是简单的“二分法”,即拿两种文化的某方面代表简单对应,如“女娲与维纳斯”等。这样并不能找到中华文化的主体,而主体也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能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老眼光去看待。

11

(肖小穗教授演讲中,认清文化主体不容易!)

王德胜教授的演讲具有普及国学知识、巩固国学基础的作用。他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提出了13个问题,从“国学的由来”到“学习国学的意义”,中间特别强调了学习国学要防止“三个积弊”的干扰,如简单把国学分为“精华”“糟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还要重视曾经被政治伦理掩盖的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同时在文化上不能有因无知而傲慢的自轻自贱和自我丑化行为。因为研讨会临近4.23世界读书日,王教授也在演讲中呼吁大家多读书,会思考,学习国学,修身自强。

12

(王德胜教授演讲中,修身自强要先学好国学)

韩星教授做了21日下午的最后一场演讲,题为《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韩教授主要就“如何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强调我们首先要有文化的主体意识,即儒学的主体性,在儒学的复兴过程中确立儒者的道德人格主体。他说,在西学东渐以前,中国思想观念层面一直是以儒为主,居中制衡,诸子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中华文化更应该明确自身的主体性,更新儒学学习的内容与方法,更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3

(韩星教授演讲中,当代的儒者肩负重任)

22日上午,尹小林研究员以《< 四库全书>与中华文化传承》为题进行演讲。主要从《四库全书》的成书原因、经过,书籍内容、版本和后来的命运几方面展开,以小见大,得以窥见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道路。尹研究员军人出身,以上校军衔退役后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十多年,创办了传统文化专业网站国学网,研制大型古籍文献数据库全文检索系统《国学宝典》等,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问答环节中,有学生就“人工智能”与古籍的关系提问,尹研究员借此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应用,如在自动比对、自动标点和自动排版方面,已有较大突破。相信在不远的时候,因为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对古籍的整理和使用可以更加普及,进而翻译更多更好的古籍,实现对外输出。

14

(尹小林研究员演讲中,古籍整理与研究也要与科技紧密结合)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学者研究和政策理论层面,更应该走入大众,以行动践行这一使命。李西宁副馆长带来演讲:《金声玉振——尼山书院的发展与未来》,介绍了“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在山东的发展状况,给我们的传承传播途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近些年书院文化悄然流行,“书院”是我国传统社会重要的教育机构,是聚众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下的许多书院只有其名而无之实,更有甚者借书院之名传播“国渣”,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尼山书院,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元时重修,山东省图书馆认识到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具有的天然联系,都有刊藏典籍、传承教化的文化功能,因此创立了“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以“尼山书院”命名山东省各级图书馆的书院。 书院在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整合和公益化服务”四点为基本,邀请国学名家讲授公开课,做经典传习;开设基础课程,实现礼乐教化;带领大众亲身体验或借助现代科技参与;推广乡村儒学;开展学术研究,使古籍活起来等等实践,较好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积极走出山东、走入他国,实现了传播的效用。李副馆长寄语:只要一直不断的努力,我们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任虽重道不远。

15

(李西宁副馆长演讲中,尼山书院的模式值得推广)

21日晚,师生晚宴在CC楼举行。研讨会因为每位学者演讲时间有限,互动问答也无法尽兴,师生晚宴则提供学者与同学们无距离的交流平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也是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16

17

(研讨会现场问答与茶叙,疑义相与析)

181

19

(愉快的师生晚宴)

勿忘传统文化初心,践行传承传播使命。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暨中华文化传播论坛,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他们对待文化的思路和见解,引发我们更多对于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思考。这是研讨会举办的初心,也是每一个承担使命的个体、团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践行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行走。

20

(与会学者、嘉宾与老师们合影留念)

文:张孟雅(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图:刘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郭睿(学生)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