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画家金阳应邀于华信书院开讲。金阳研习老子思想多年,将绘画艺术与“道”“德”相融,达至源头活水的境界。在讲座上,他分享了对《道德经》独到的阐释和见解。
金阳是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特聘研究员,澳门现代重彩画院院长,新岭南重彩画院院长。讲座由四维教育协调处副处长林美玉女士主持,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秘书长伍鸿宇教授出席,吸引了不少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济济一堂
金先生以宏观介绍开篇,他认为,《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可以指引世人找回自己,知道我们该去向何方,我们该追寻什么;它是关乎我们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大智慧。“德”是目的,“道”是途径,我们需要坚定的朝着目标前进,而不能局限于方式与方法的选择,然后迷失在复杂的表象中。这要求我们要找回初心,要了解“道”的本质。从而引出《道德经》第一章。
金阳先生:“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金阳先生从《道德经》的成书背景出发,介绍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予尹喜五千言,遂成《道德经》的故事。他指出,以有形述无形,虽能传之于世,但一切有形的都在变,文字在变,听众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道”的本质,所以我们需要悟自己的“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同样的道理,万物都是流动的、变化的,物质守恒却不是永恒不变,无法用单一的形态去固化它。
接着,金阳先生以“无名天下之始”引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无”、“心”。“无”不是没有,人生中最大的“无”是天地。“无”连着“心”,“心”就是“一念”,真正的本心是“无”,是“空”。此刻就是“一念”,无数个“一念”不停地积累,就会形成我们的思维,构成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守住“一念”,守住“心”。“一念”则天地生,“无”的状态决定了我们要走向哪里。“有名万物之母”,“有”在“无”中生成,从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UIC为例,应该是先有建校的这样一个理念,才会开始有行动,然后一步一步没有停止,精神才是学校中最重要的“无”,也就是UIC的“道”和“德”。
金阳先生讲解“无”和“念”
在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以徼”时,金阳先生提到,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总是不完美的。所以要去“明心见性”。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缺点,然后在人生的“一念”中主动地改掉,一点一点的改造自己,打开自己的心;一旦你的心打开了,则心就在“无”上,也就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性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样,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解释完《道德经》第一章后,金阳先生还补充讲解了第三章中“无知、无欲”的境界。他用网络流行词“三观”作比,说人的选择,人的“知”和“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会是如何。我们站在人生的节点上,如果转错一个弯,要想回头就会很难。所谓“无知无欲”,就是要始终不丢弃自己的“心”,不放弃自己的“道”。
金阳先生:人生应该“无知无欲”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都踊跃提问,与金阳先生交流。有老师问到,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符合“道”呢?金阳先生回答说,“道”不是讲出来的,是要在行中去见证。“知行合一”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让自己的心不装一善一恶,是空的状态,是无的状态,那么我们就是在“道”上。还有人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所走的就是属于自己的“道”呢?金阳先生说,当你的心中有别人时,你就是在走别人的“道”;当你是你时,你相信你自己生命所能展现的价值时,就是自己的“道”。有同学提出,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每个人的“道”都不同,那不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吗?金阳先生说,只要坚持走自己的“道”,则只会通,不会冲突。找到世间唯一属于你的道路,就可以畅通的走向属于你的未来。此时此刻,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同道中人,我们心中没有名利,只有圣贤的智慧,这种同“道”也就可以说是天下大同的大“道”。
现场讨论热烈
演讲结束,金阳先生与部分老师合影
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孙思琪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汪文茜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