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知古鉴今 观照当下——第23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实录

发布日期: 2019-04-19 打印

清明过,谷雨未至,春日生机勃然;万物生发之际,多有对自然天地的感悟。几千年来,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索与智慧凝结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时至今日,这些看起来古老的思想是否仍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呢?带着这一思考,4月13、14日在演艺厅举行的第23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以“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主题,邀请了境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名专家学者,与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师生一起,知古鉴今,观照当下。

1

张聪副校长致开幕辞

研讨会由UIC副校长张聪教授致开幕辞。张教授热烈欢迎了诸位学者,他们是:台湾大学文学院周志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章伟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与传播学院曹智频教授、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龚隽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钱明研究员,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董丛林教授。在致辞中,张教授说:“作为内地首家博雅大学,UIC一直秉持扎根传统、面向国际的教育理念,自创校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学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方式和途径上的创新,‘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个探索。邀请境内外富有创见的专家学者,分析国情,讲论国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有成效地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国情国学素养,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发展。衷心希望我们的活动今后能继续得到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的热心支持。”同时张教授还呼吁在场的同学们抓住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多提问,多交流,以期深化对传统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

3

4

5

张聪教授和伍鸿宇教授向与会学者致送UIC纪念品

开幕仪式后,周志文教授开讲。这次带来的讲题是“《论语》两章试讲”。周教授主要对《论语·学而》第7章之“贤贤易色”和《论语·先进》第25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进行了阐释。《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儒家学说必须要读的一本经典。如何解释经典所言,成了我们理解经典之义的关键。针对“贤贤易色”之“色”存在的争论,周教授更倾向于此语与人性是否好色无关,跟男女之间尊德斥色之说无涉。应理解为“容貌辞色”,“贤贤易色”是见到贤人在前,便应收起怠慢之心而肃然起敬之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所言其志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了孔子的赞同欣赏。有学人观点指出孔子褒扬有道家思想的曾皙,对倾向治国治事的子路等赞誉不高,进而怀疑此章的“正确性”。周教授认为,此章实乃是孔子与弟子之间在自由状况下进行的谈话,“闲谈”之语无需在字词上做过当解释。先秦时期,与天地共生之思想,并不见得是道家的专利,孔子虽强调入世,也有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实际情况言,三月的好天气,自由逍遥的气息四处流转,曾皙之言,深契孔子当时的心境。

周教授以这两章作为切入,是希望同学们在研读《论语》时不盲目信从他人的说法,更应该从文字中领悟学习、教育的要义:有敬心,也要有灵动的方式,学习的气氛是自由而快乐的,充满生机。

6

周志文教授娓娓道来

7

茶叙间,师生、学者交谈甚欢

简单的茶叙过后,章伟文教授带来“《周易》哲学与东方智慧”的演讲。《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许多人对它和其他易学著述的认知只是在“八卦”“算命”的层面,对其中展现的思维方式,如直观思维、象数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知之甚少;而追求人生存的实践智慧也是易学哲学的鲜明特色,天地之大德曰生、厚德载物、穷通久变、与时偕行等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流思想;这些都对当下的社会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章教授首先以18、9岁的大学生为例,引入了“数、象、理”的概念;接着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例(打雷、酒精灯等)介绍《周易》八经卦;也联系文献中出现的“明夷”“咸亨”等,从卦象解释字词含义,信手拈来,幽默诙谐,拉近了大家对《周易》的距离感。“八卦”是一套符号体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有确定所指,又有不确定性,这正是一与多的关系,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进行把握和解释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在讲到《周易》具有的东方智慧时,章教授认为不应该只是将其用于性格分析、取名参考等方面,更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演绎、创造和创新方面的精神;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周易》的辩证性和变易思维,懂得其中的和谐之道,参赞天地化育,进德修业,进而实现理想的人格。

8

章伟文教授幽默风趣

如果说,13日上午的两场演讲偏向于儒家学说的讲述,那么下午讲座的侧重点则在于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再思考。

曹智频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假如老庄生活在现代”。曹教授主要从事媒介理论和传播哲学的研究,此次演讲也主要是从《老子》和《庄子》的传播学视角对老庄思想进行阐释。他认为老子十分注重媒介的树立,开篇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传播媒介,这是对“道”这一传播内容的内在感知,个人的个体传播是社会传播的基础,因而老子不倡导复杂的价值系统,因为复杂系统带来的社会问题会比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更多。“无为”正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提倡“道法自然”,道非“人然”,淡化人类生存机制,回到“小国寡民”之境。从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老子对“自然”的强调,这一点,对于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庄子》在传播上更得益于庄子很会“讲故事”,通过话题的营造,表达方式的“可接受性”,不需要特定的语境即可理解文字表意,这些都使得《庄子》和庄子思想更易在当下找到价值的认同。曹教授通过列举《庄子》中的几则故事,如“鼓盆而歌”“涸辙之鲋”“濠梁之辩”等,来说明庄子的价值体悟,其中涉及的关于“困顿”和“心境”的关系,曹教授认为庄子是一个很会说“相声”的人,即使再穷,也有安顿之感,落实到对生命、社会的理解,是相当接地气的。为此,曹教授建议同学们可以试着将《庄子》中的这些故事拍成小视频,通过现代的媒介传播方式,与庄子一起在大笑间找到一点关于人生、生命的小想法。

在问答环节,有学生问到在当下传播方式多样、价值观也足够多元的情况下,庄子学说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曹教授说,当下特别是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希望大家都能不离内心根本,学习庄子思想中高度关注生命、生命本真意义不在于生存而是快乐的精髓。

9

曹智频教授如入“无我”之境

紧接着,孔令宏教授从道教的角度对老庄思想加以阐释,带来“道教在当代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的演讲。首先,孔教授指出现代学术研究将道家看作哲学,将道教看作宗教的观点出现只有百余年,而道教之“教”仅从宗教的角度去认知则有失偏颇,它亦有“教化”“教理”之意;可以说,老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道教更多从实践的层面完成对道家思想的认同,二者水乳交融。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老子被奉为“道德天尊”,庄子奉为“南华真人”,也可见道教对道家的继承。

孔教授认为,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重大贡献,并引用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评价来说明这一观点;如今,道教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热点,哲学、宗教、管理、经济、医学、环境保护等学科,道教都能提出合理且积极的理论建构。落实到个人层面,道教宣扬的“长生”理念,注重人体生命科学的探索和整全性发展,不仅从生理还有心理层面,都注重“养生”,借以达到由个人到社会的健全的可持续发展。

10

孔令宏教授为道教正名

龚隽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佛教中国化:以禅宗为中心”,首先龚教授梳理了佛教传入中国,直至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和脉络,使同学们对禅宗的建立和教义有基本的认知。龚教授的演讲重点在于中国禅的生命智慧,通过禅的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可知禅宗强调的是观心,心即是佛,不在心外求,不在庙里拜,不在经上找。有悟道诗言“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表示到处到外面找佛);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归来,表示回到自心)。”同时龚教授还指出,要更好理解中国禅,还要有游戏三昧与平常心的境界,即用游戏之心,放下一切名数束缚,超然自在地游化世间。提问环节,有学生就当下的流行语“佛系青年”与龚教授展开讨论,如何做到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达成观心呢?龚教授笑称,既然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制度,不妨试着从自我出发,努力培养自己的文明传统,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禅修过程的考验,真正达到“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的境界时,“佛系”亦可为。

11

龚隽教授教同学们如何做一个“佛系青年”

是日晚,80余名师生和嘉宾学者共进晚宴,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纷纷向学者们提问,现场气氛欢快,是一种别样而生动的交流体验。

12

13

14

师生晚宴,气氛融洽

14日上午,雨后放晴,研讨会伴随着阳光继续进行。钱明教授带来题目为“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的演讲。钱教授认为,阳明学特别适合于转型期的社会需要,它具有四大特质,心动力、行动力、包融性和怀疑性,这些都是阳明学注重自我意识的体现,而近现代中国出现阳明学热的时期正是个人自觉、民族自觉的新时代,也是无旧传统可以遵循,无外来标准可资模拟的阶段,阳明学提出凡事自问良知,求内心心安,这一提掣自己的精神,以应付瞬息万变的环境的内在深意与彼时十分契合。当下,我国已经改革开放40年了,也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以阳明学“揭掀旋转”之功,可给我们当下的社会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钱教授从“知行合一”与空谈误国、“万物一体之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亲民”与以民为本三个方面来论述阳明学确实是适合当下社会所需的,它其中蕴含的简单的事实和易懂的逻辑适合在国际舞台上建构完整且被接受的话语体系,王阳明和阳明学是中国文化自信重要的思想资源,不应该只是躺在历史的尘封之中,他是活泼有生命力的。在与同学们的互动环节中,钱教授还提到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勇于对自己民族国家所奉行的现有文化进行反思,从我们的传统中汲取力量,可使当下社会生态更加包容。

15

钱明教授谈 “阳明学”

董丛林教授以“漫谈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为题,进行了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场演讲。董教授认为,曾国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经历也符合传统儒家对君子“修齐治平”的要求。所谓“内圣外王”,内圣于曾国藩而言,表现在注重修身。一是“慎独”,即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二是勤廉,对官员来说,“勤”主要当是“勤政”,“廉”自为廉洁不贪;三是以“五箴”(即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自律。

董教授还将曾国藩的“修身”置于比较视野下来看,选择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三人相比,通过史料的佐证,可见其修身的贯彻性和自觉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同学提问说,曾国藩被称为“完人”是否过誉?董教授总结道,我们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既不应该把他妖魔化,也不能把他神化。无论如何他也是个肉骨凡胎、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做事有成有败,有得有失,为人处世有长也有短,有优也有劣。我们应该尽可能实事求是地把握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并且从他身上包括主要所讲“修身”方面,体悟些人生的道理。

16

董丛林教授告诫同学们要懂得“修身”

17

18

19

20

21

同学们发言踊跃,各抒己见

从先秦《论语》、老庄,到禅宗,到明清王阳明、曾国藩,一天半的研讨会选择了跨越两千余年的多种传统经典思想进行研习,传统思想之间不是彼此独立互相抵触的,它们之间有纵向时间线的传承与贯通,也有横向的对比和交融,在当下仍能给我们提供生命的养分,培育文化蓬勃的土壤。岁月流转,思想的群星永远闪耀。

22

部分学者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同事合影留念

文:张孟雅(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图:刘   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