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反思·展望
--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侧记
2011年10月21-22日,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反思专题研讨会暨第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两岸三地的多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围绕辛亥革命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0月21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举行。吴清辉校长、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夫人鲍俊萍女士以及UIC众多师生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式。
|
吴清辉校长致开幕辞
|
|
开幕式现场
|
吴清辉校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有意义,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他指出,今天的高等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而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促进学术交流,为学生心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best365网页版登录一直以来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聘请国际师资,而且还定期举行系列学术活动,"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就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与教学效果,已形成best365网页版登录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随后,吴校长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研究员和台湾中央研究院朱浤源研究员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
吴校长向首场演讲学者杨天石先生(右)和朱浤源先生赠送纪念品
|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研究员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朱浤源研究员分别发表演讲。杨天石研究员指出,辛亥革命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究其原因乃在于清政府腐烂透顶,为自己培养了大批掘墓人;革命党正确对待满人,实现了一次人道主义的文明革命;争取列强中立,避免其直接武装干涉,减少了阻力;团结立宪派和开明官绅,壮大了革命力量;利用袁世凯,避免了南北相抗,长期战争。但也正是因为胜利迅速,代价小,导致中国的面貌没有焕然大变,没能彻底清除中国历史痼疾。朱浤源研究员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基督徒性格。他指出,身为基督徒的孙中山,其革命信念具有基督新教的"差传(mission)"性格。在中国的新教差会掩护、支持孙中山革命,革命成员也多系基督徒。可以说基督教性格之意识型态主导了孙中山的革命。受此影响和局限,孙中山设计的民主共和与中华政治传统完全断裂,这不仅不合实际,而且是一厢情愿,非常危险。中华民国建立后之所以不能继续推进民主、自由、平等,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
杨天石研究员在探讨辛亥革命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的原因
|
|
朱浤源研究员分析辛亥革命的基督徒性格
|
21日下午进行了两场演讲,五位学者分别作报告。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教授详细探讨了辛亥革命发生之后日本各界的反应和态度:曾对孙中山等革命派有过同情和支持的日本浪人,及与浪人有联系的日本政界、经济界个人,对这场革命给予了多方面的援助;知识界、舆论界的多数声音,也是肯定这场革命。而包括内阁、军部和元老在内的日本政府,则敌视辛亥革命和民国政权。中山大学周兴樑教授分析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他指出,辛亥革命作为旧民主革命的顶峰,实铺垫和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的发展与胜利道路。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人脉传承方面就是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同盟会员曾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运动中,特别是首次国共合作时期,有不少同盟会员实现了由同盟会员到共产党人的转变。
短暂茶叙后,香港中文大学郑会欣研究员分析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以大量的数据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经济转型的具体表现,其中包括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近代金融业的兴起、对外贸易与商业的发展等。他还对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确实为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来重大的契机,但是若要寻找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真正原因,还必须从中国内部的深层结构去分析和研究。澳门大学郑德华教授就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侨的关系进行了再探讨。他认为,海外华侨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是多种社会条件(包括清政府未能担当保护华侨的角色、海外掀起排华运动、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海外的论争、孙中山等革命派活动的影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社会效应。华侨在辛亥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具有时代的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敏研究员重点分析了清政府的覆灭与应对新式传媒无方的关系。她指出,面对汹涌而来的报刊宣传,清政府镇压无效,主导不成功,规范滞后。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缺乏主动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应对报刊宣传的文化资源也相当贫乏,再加上国家主权不完整,租界成为改良和革命报刊舆论传播的基地。由失去舆论主导权,清政府进而失去了专制政府的合法性,最终也失去了人心,灭亡已成必然。
|
罗福惠教授为大家讲述辛亥革命发生之后日本各界的反应和态度
|
|
周兴樑教授: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员--革命者矢志不渝的人生历程
|
|
郑会欣教授纵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
郑德华教授: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侨的关系再探讨
|
|
王敏教授:应对新式传媒无方与清朝的覆灭
|
|
研讨会第一天下午,几乎座无虚席
|
10月22日上午,四位学者发表了演讲。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教授深入分析了"辛亥精神"的内涵。他指出,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两个方面的自觉:一是觉悟到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二是觉悟到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他认为,辛亥精神就是屡战屡败的进取精神、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和不畏强权的自主精神。他强调指出,"辛亥精神"理当在新的环境与新的使命之下予以变革与弘扬。演讲结束时,他引用中山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鼓励UIC的年轻学子要认真学习,关注社会。浙江大学汪林茂教授则以浙江为例,分析了辛亥革命后的局势。他指出,由于农村贫穷、破败和新政权内部的权利争夺,辛亥革命后,浙江陷入社会纷乱和政治纷争之中,重建秩序成为必须。但在崇尚权威和武力的背景下,这种重建秩序的社会要求,被导向了旧式的集权和专制。浙江的这一结局,也是整个辛亥革命最后趋向的缩影。短暂茶叙过后,广州社会科学院骆宝善研究员以《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袁世凯不是一个完全反面的人物,认为他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根据原始档案和大量第一手文献可以证实,袁世凯复出时同徐世昌密谋,炮制了六项条件的成说纯属虚构。袁世凯复出后,督师南下,对革命军采用的政策和手段,是"抚"而不是"剿",即在军事重压下进行谈判,和平了结。袁世凯发表通电,宣布赞成共和才使得清王朝和平终结,南北和平统一。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解决是国民的福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四川大学的吴铭能教授重点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他介绍了胡适的留学经历,指出青年学子应该有大志向,大担当,要效仿胡适,努力充实自己,做好知识的准备、体能的准备,以便将来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他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在场学生深受感染。
|
郭世佑教授深入分析"辛亥精神"的内涵
|
|
汪林茂教授以浙江为例,分析辛亥革命后的集权趋势
|
|
骆宝善研究员: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
|
吴铭能教授: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
|
|
22上午,同学们认真听讲
|
22日中午,研讨会闭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举行。伍鸿宇博士致闭幕辞,他感谢与会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
伍鸿宇博士同与会学者和嘉宾在闭幕式上合影留念
|
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议题集中,视角多元,探讨深入。在保持较高学术水准的同时,尤其重视发挥教学功能,强化学者与学生的交流。每场演讲结束后,均安排问答环节,与会学者与学生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讨论相当热烈,以致不得不延长会议时间。会议中间茶叙时,学者和学生的交流也持续不断。有的学生甚至还到学者下榻的宾馆请益。可以说,本届研讨会卓有成效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加深了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同学们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与会学者、嘉宾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老师合影留念
|
记者:李政阳、吴为、林杏仪、孙若玉、黄婉鹂
摄影:安英昭、陈攻、黄敏聪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