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畅论儒道文化,点拨生命智慧

发布日期: 2011-10-26 打印

                                                                        

Article Index
畅论儒道文化,点拨生命智慧
吴清辉校长致辞
郭齐勇教授访谈记

 

    2011年10月19-20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主席、国家级教学名师郭齐勇先生来访UIC,并进行了两场"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       

    10月19日晚,首场演讲在我校高桌晚宴大厅(B102)举行。作为第41届高桌晚宴的主讲嘉宾,郭齐勇教授发表了题为"儒家教养的意义"的精彩演讲。吴清辉校长、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秘书长鲍俊萍女士、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珠海经济促进协会秘书长杨天宇先生等嘉宾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演讲。    

yi.jpg

出席高桌晚宴的嘉宾合影留念

    吴清辉校长首先致辞。他表示,best365网页版登录作为港陆合作办学的开拓者,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全英文的教育环境下,特别重视国情国学教育,将中国当下国情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探索汇纳中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之路。"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正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通过邀请富有学术创见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分析国情,讲论国学,来培养学生"情系家国,心怀天下"的人文情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er.jpg
                                                                 吴校长致欢迎辞

    随后,吴校长和冯燊均先生分别向郭齐勇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san.jpg

吴清辉校长向郭齐勇教授赠送纪念品

si.jpg

冯燊均先生向郭齐勇教授赠送纪念品

    郭教授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分析了儒家文明的内涵。接着切入主题,旁征博引,从内核、目的、方法、功能和特点等方面对儒家教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wu.jpg

郭齐勇教授在演讲中

    郭教授指出,儒家教养的内容丰富多样,其内核是"成德之教",也就是如何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道德的人。儒家教养在尽己之性、成就自己的同时,还追求尽人之性、成就别人。与内核相对应,儒家教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君子人格,追求圣贤境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并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在演讲中,他对我校全人教育以及博雅教育的理念给予了高度肯定。

    关于儒家教养的方法,郭教授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博学于文,亲师取友,二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也就是通过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来培养君子。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郭教授强调了礼乐六艺对提升人的品位的重要性。郭教授还赞扬了我校学生在高桌晚宴入场时表现出来的涵养和风度。

    谈到儒家教养的功能时,郭教授指出,美政和美俗其两大功能。他认为,儒家君子人格中的敬业、负责、忠诚、信用、廉洁奉公等都是公共事务中的工作伦理。而借助于蒙学、塾诫、家训、族规、乡约、行会制度、谱牒、善书乃至大众口耳相传的韵语故事、俚曲戏文等,儒家思想成为一些民间宗教的核心价值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从而实现了"化民成俗"的目的。儒家教养是不脱离凡俗,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体验之道,这是其最大的特点。

     最后,郭教授重点阐发了儒家教养、心性涵养的当代意义。他指出,儒家教养在今天有重大的安身立命的意义。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体系,需要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支撑。当前中国亟待重建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与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之中。这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

    在回答同学的问题时,他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儒学,但是变化中儒学也包含不变的内容。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借鉴儒家培养人才的方法来进行国民教育,把人的德性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liu.jpg

 qi.jpg 

同学们积极提问

 ba.jpg

高桌晚宴现场

jiu.jpg

晚宴开始,嘉宾在主席台上举杯祝酒

shi.jpg

                 参加晚宴的同学向吴清辉校长和嘉宾们敬酒

10月20日下午,郭齐勇教授又以"道家的智慧"为题在我校冯燊均演讲厅(B101)发表演讲,吸引了我校众多师生参与。

shiyi.jpg

郭齐勇教授第二场演讲"道家的智慧"现场

     郭教授指出,唐诗里的李白代表道家的情怀,杜甫代表儒家的情怀,王维代表佛教的情怀,儒家、道家、佛家相互补充,从而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他详细解读了五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分析了庄子在故事里所表现出的与常人不一样的思考,指出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哲学才是好的哲学。接着从道论、人格修养、艺术精神等层面对道家智慧进行了阐发。

     对于道论,郭教授认为,老子的贡献是把"道"抽绎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上学的范畴。"道"是超脱于现象世界之上的,是无穷追溯的天地万物的开始。常以无欲之心,我们才能体会到"道"的无穷奥妙。另一方面,老子又把"道"比喻成低下的事物,源源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所以老子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在道家看来,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种状态为法则。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建之以常无有"是真正的哲学智慧。既无又有、既相对又绝对、即妙用即存有之双向圆成的玄道,启发了后世即体即用、即无即有的模型。

郭教授指出,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以清静之道治国是老子的管理智慧,这是对孔子智慧的一种补充。老子要求我们要善于为人生做减法,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躲避风险。

     关于道家的人格修养,郭教授强调了老子的"致虚守静"的重要性。他认为,虚、无、静、寂能够凝敛内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无为、无欲、无私、无争,可以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澄心凝思的玄观、涤除玄览的空灵智慧则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庄子也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他提出了坐忘、心斋、齐物等修养方法。追求"与道同体"的解脱自在。庄子笔下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这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向往。

郭教授认为,儒家和道家精神就是中国的两元艺术精神。儒家的艺术精神是充实之为美,道家的艺术精神是空灵之为美。道家所说的圣人是"言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所以艺术美和心灵美是相互沟通的,通过艺术作品可以提升我们心灵的境界。郭教授鼓励大家多阅读儒家和道家的作品,深入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和艺术境界。

    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师生围绕道家智慧这一议题踊跃提问,郭教授一一作答。他指出,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政治运作,愈有为的人愈讲求清静无为。"有"和"无"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有"无"才有更高的智慧。

 shier.jpgshisan.jpg

shisi.jpgshiwu.jpg

shiliu.jpgshiqi.jpg

同学们踊跃提问

shiba.jpg

                     郭齐勇教授与现场嘉宾和老师合影留念

                                                                                                         撰稿:黄舒然

                                                                                                        摄影:黄敏聪、刘安明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3-04-1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