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当统计专业新生于其位跨越大半个中国从东北初到UIC时,内心还充满着对这所大学、对自己未来的未知和迷茫。
四年之后,他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全额奖学金硕博连读录取,如今,在港科大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在环境科学科研领域找到了广阔的天地。
毕业多年,于其位一直心系母校,“在UIC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而这些收获都清楚地改变着我的人生轨迹,引领我进入科研领域。”
以恩师为榜样 UIC学生有“范儿”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其位引用教育家梅贻琦的话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赞赏之情,他对UIC 的全人教育理念也有着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的看法。
他说道,“UIC虽然校园不大,却卧虎藏龙。方开泰教授是统计学领域的‘均匀之父’;我的导师曾镜涛教授参与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科研任务。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他们对于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还有待人接物的谦和有礼,皆是我日后科研生涯的榜样与学习的目标。没有他们的言传身教,也就没有我学业上取得的一些成果。”
他表示,在UIC学到的远比当初自己预想的要多。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信任与友爱。很多实践活动更增强了他的动手能力,让他学会处理很多实际的问题。
在这种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下,于其位觉得UIC学生有具备优势的一面,“一些感受毕业后体会更深,我身边很多UIC的同学,毕业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很快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我觉得可以称之为UIC学生自己的‘范儿’。我很认同UIC的全人教育理念,虽然已经毕业,但我依然在努力向‘全人’的目标奋进。”
踏上未知旅途 天道酬勤
初入UIC的迷茫很快被忙碌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打破。
于其位是UIC辩论社的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新成立的辩论社一路披荆斩棘,赢得珠海市辩论赛二等奖。由辩论社举办的“UIC新生杯辩论赛”也成为UIC每年的传统赛事。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没有影响到于其位对学业的热情。作为统计专业的一员,他的日常学习十分忙碌,各种课程展示、小组作业、考试应接不暇。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于其位说,在方开泰与张建中两位教授的引导下,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系统,并且“刚柔并济”,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除了常规专业课程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进行编程与数学计算。“我特别感谢统计专业的课程设计,让我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得以有的放矢。”
天道酬勤,2010年于其位与同学朱栋、明越一起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在17000多个团队中,只有不到200个队伍有资格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殊荣,概率仅为1.5%。2011年,他们又获得了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
于其位表示,正是这两次获奖,让他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投身科研领域并为之努力。
进入环境科学科研领域
赴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后不久,于其位觉得自己迅速适应了这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全英文教学、课程展示、小组作业、日常小测验等等,这些都和在UIC的日常学习生活十分相似,大学时打下的基础让他完全适应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环境,能较为得心应手地进行如今的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
他说道,“在UIC统计专业四年学习中,最重要的收获是让我学会并习惯了用统计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问题。多元的课程让我几乎踏入了统计学的每一个分支。扎实的专业基础让我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学习、研究都比较顺利。”
环境科学似乎和UIC时所学的统计学专业联系并不密切,为什么会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呢?
面对笔者的疑问,于其位解释道,“我的博士生导师刘启汉教授是研究空气质量方面的专家,对于能源、环境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都有研究。我目前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当时做这一研究课题正是因为我有统计学背景,具体工作是利用长期气候数据来评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事件在本世纪的变化情况,与统计学密切相关。”
于其位也希望未来能在这个领域做出贡献。
2017年12月底,于其位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他最新的研究
文:单绮晴 陈晓虹
图:理工科技学部提供
编辑:廖秋娴
(来源: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