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刘红铄通过了香港浸会大学社工专业的博士答辩,成为了UIC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专业(简称社工专业)的第一位博士校友,主要研究社会排斥的现象,以及社会政策如何舒缓社会排斥问题。
社工在中国内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于自己选择读博,刘红铄认为是“顺其自然”的事。然而,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无法掩盖刘红铄这些年所付出的努力。当别人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时,她在研究案例;当别人安逸过暑假时,她坚持到社区做实践,而这条路一走就是九年。
“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崇高而且很有成就感的事。社会工作的路可能是辛苦的,有时会觉得不被理解,会想放弃,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是否是你心之所向。” 刘红铄说。
2008年填报大学志愿时,社工专业并不是刘红铄的首选,却成为她人生中的转折点。在UIC四年的学习,教授、老师们传授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业界专业督导带领他们到社区、福利院等机构进行不少于900小时的实践,点点滴滴的累积,让刘红铄从一个完全的局外人,慢慢蜕变成一个热情的社工和全心投身其中的研究人员。
刘红铄印象最深的实习是做服刑人员相关的个案工作。那是大四的实习,她是入驻司法部门的社工。服务对象是一位年长的男性,他曾因杀人入狱服刑多年,出狱后需每月跟刘红铄见面并配合进行评估,慢慢重新适应社会。因为年纪、性别、人生经历的差异,服务对象不信任刘红铄甚至有些不屑,导致面谈评估一度难以进行。
但刘红铄并没有打退堂鼓,在老师的提点下,她从困难中不断领悟、学习和转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使他慢慢放下心防,接受刘红铄的咨询和帮助。项目结束后,服务对象还经常主动打电话给她,倾诉自己的困难。这个跌宕起伏的个案经历,使刘红铄成长了不少,无论是社工专业的面谈技巧和治疗法的运用,还是个人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如今,刘红铄虽然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她学习及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歇,她表示会继续做社会政策和福利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咨询。
文:廖秋娴
图:刘红铄本人提供
编辑:陈晓虹
本文转自《博雅行》第四期
(来源: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