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摘要刊于《四维首印》第四十六期,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现全文发表)
导语:U I C在内地建校即将踏入第十年。在这十年期间,U I C不但把香港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管理模式成功地移植到内地,创建了中国第一所香港与内地合作办学的大学;而同时,为了配合贯彻落实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大学教 育改革、提高教育素质和创新教育思维等方面,开创了一些新的路径和做法。而这些实践经验,我认为是值得与同行分享和让广大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专业人士,学 生和家长们了解的。
为了达到此目的,我邀请了我校的教师,在几个较为突出和具有特色的有关教育改革、一些创新做法的项目,作了扼要的介绍。
——徐是雄教授(学术副校长)
在中国恢复高考后推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以及当前80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造成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适应能力低、抗压耐挫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等问题。以上这些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近年来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国外日趋成熟并被加以推广。
《情绪智能》课程 - “鼓动人心”体验活动
理论根基
基于相信情绪智能是一项可培养和可发展的能力,情绪智能教育借鉴约翰•梅耶(John Mayer)、陂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鲁文•巴昂(Reuven Bar-On)、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应用模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移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引用皮亚杰(Jean Piaget)学习与认知发展模式、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发展心理学、罗杰斯(Carl Rogers)人本心理学、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后现代建设主义等心理学方法和教育哲学理论,可以印证情绪智能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相关能力和优势。这些西方理论方法也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对情绪智能的描述和启示有殊途同归的契合。
核心目标
情绪智能是一门助己助人的修习方法,从自我学习开始再联结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同理心”是情绪智能教育的关键全人教育理念。
“同理心”可以习得,大学生通过修习自身的情绪智能推己及人去理解和感知他人,对他人产生情感的理解和情绪的同化,这种感通就会生成对他人的尊重和慈悲,由此懂得感恩和给予;如果再加上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支持,个人就可以自给自足并和外在环境互给互足,一个和谐的社会将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情绪智能》课程 - Bio-Feedback生物反馈体验活动
情绪智能教育重在内修,选择在于自己,因而不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教导学生情绪智能的知识,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觉知,启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技能,深化他们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实践。
同理心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情绪智能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关键问题是如何达到情绪智能教育的学习效果(Learning Outcome)并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估。
课程内容
在UIC情绪智能课程设置为大一年级和大三年级的全人教育必修课程,1个学分。学生每星期上一节情绪智能课程,每节课3学时,一学期10节课,共30学时。目前每学年(两学期)共有2200名本校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修习情绪智能课程。
课程内容包含互动式工作坊、兴趣活动(太极拳和传统正念冥想)和小组项目( Group Project),同伴学习之小组教学和知识应用之情绪智能公益微电影拍摄三部分。
课程采用体验式学习,结合知识、技能和体验,引发反思和转变。
2014 寒假项目:冬禅(壹)
在课程中引进太极拳和传统正念冥想,通过修习太极拳和传统正念冥想的放松、呼吸、禅坐、动禅等方法,在学习外在的动作和招式时,更关键是内在的自修。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和学会身心相连、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在自修中学会连结他人与环境,这就是在修习知行合一和人道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也正是情绪智能的关键智慧和启发。
同时引入高科技的生物反馈仪器(Bio-feedback)对学习结果进行观测评估,生物反馈方法的人体放松学让学生掌握身心相连与心静体松,将西方新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有效的融合。
《情绪智能》课程 - 传统正念冥想
我们情绪智能发展中心的导师还设计了城市生存(City Survival)、同伴学习之小组教学、知识应用之情绪智能公益微电影拍摄等多项学习体验活动。
在情绪智能课程以外创设情商模拟训练营(EI Simulation & Training Camp)和逆境求存模拟训练营(AM Simulation & Training Camp),运用模拟的方法结合心理学的应用,为学生带来更好更深的体验。
学习效果评估
情绪智能课程的预期学习效果(CILO,Course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
◇ 理解掌握情绪智能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方法
◇ 觉知自身的情绪反应习惯,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绪
◇ 应用情绪智能的技能和方法作出更好选择
运用标准评估(CRA, Criteria Reference Assessment)并使用客观评估依则(Rubric)进行衡量。应用科学量表和定量方法测量,每学期抽样进行前后测,使用《青少年情绪智能评估量表》(SEI,Six Secon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for Youth)、《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SU,Mental Health Scale for Undergraduate)等科学量表,测量经过情绪智能教育前后的变化和改善,测量结果显示部分主要维度出现了正面的提升。
我们种下这颗重要的种子,浇水施肥就要靠学生自己以及他们今后的际遇,期望他们持续的改善和自身的修炼,明白自修的重要性并承担自己成长进步的责任。
总的来说,情绪智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做到:
◇ 结合心理学方法与教育哲学理论;
◇ 融合西方新科技和中国传统文化;
◇ 把西方的先进理论和理念中国化后回赠给中国学生;
◇ 把同理心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作为情绪智能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 采用体验式学习,结合知识、技能和体验,引发反思和转变。
(感谢:徐是雄教授以及全人教育办公室的同事给予许多帮助和意见。)
何义炜博士
作者简介:何义炜博士(Dr.Ghee Ho)是香港注册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家、研究员。他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何博士于2008年任教于UIC,现任理工科技学部应用心理专业课程主任,及全人教育情绪智能中心主任。他是应用心理专业首任课程主任,也是全人教育情绪智能课程的设计者。在教学中,他喜欢和学生互动,把应用心理学的基础原理和重要的研究方法交给他们。
◎何义炜博士(理工科技学部)
转自第四十六期《四维首印》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