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博雅行】徐宝军:科研如何与教学融合

发布日期: 2017-07-25 打印

proxubaojun4

徐宝军教授

徐宝军教授认为,研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让更多人从科研成果中提升生活质量。他特别关注植物化学物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与健康息息相关,有很多病是‘吃出来’的,很多病也可以通过饮食‘吃走’。”

2008年,他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和普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钻研豆类多酚类成分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研究。“当时我们研究不同颜色的豆类有哪些不同的化学成份和健康促进功能。得出‘吃有颜色的豆类能起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的结论。”此研究吸引了美国著名大众杂志Reader’s Digest的关注。

proxubaojun1

徐宝军于2017年2月23日获颁上年度UIC“杰出研究奖”

在过去10年间,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超过2900次,单篇最高被引用次数488次,H指数为23(数据来自Google Scholar)。论文被广泛引用,推动着公众的健康消费观念。

徐宝军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之余,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目前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的副主编,同时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他每年都做大量的义务审稿工作,从中获取最新国际科研动态。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徐宝军在UIC的八年里基本是“三点一线”——在教室、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他教授的主要课程为《食品化学》《食材与加工》《化学分析》和《食品科学实验》等。头三年,他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上。“2009年,我们的第一届学生才读到大三,教学课件没有可借鉴之处,要花很多时间在教学上。”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他发现,科研与教学需相辅相成。通过科研去更新知识,才能在教学上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现在,我把教材越来越精简化了,有时候一张PPT,我可以举多个实例延伸知识,把生硬的书本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知识。”

在UIC这所国际化的大学里,徐宝军鼓励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去学习。如本学期的食材科学课程,他从2017年出版的国际主流刊物中找最前沿的研究论文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通读并提炼最新的知识。

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

如何教育学生做科学研究?他坦言,“学生只要认真反复地做,注意操作手法,培养严谨精神,做研究其实并不难。”第一步是做数据,他要求学生确保精密度和准确度。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去完成数据测试,接下来就没法进行。

proxubaojun3

徐宝军教授的学生在做实验

徐宝军曾从一个细节观察出学生是否适合食品科研工作。郑璟云同学四年坚持用一个锈迹斑斑的笔盒,当徐宝军得知郑同学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用那个笔盒,就判断郑同学是个有恒心的学生。在做毕业项目的时候,徐宝军建议他做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的“定性定量分析可食用花朵的化学成份”研究。郑璟云收集了60多种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可食用花朵进行实验研究,论文成果投稿于权威的食品化学期刊。因为这份出色的研究,他于2016年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食品科学硕士课程录取。

proxubaojun2

2014届学生吴同和罗嘉锵与徐宝军合影

对于徐宝军来说,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与成就。他的大部分学生在海外硕士毕业后都从事食品相关行业,许多学生也与他一直保持联系,探讨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2014届学生吴同和罗嘉锵的毕业论文分别在国际期刊《国际药用蘑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和《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发表。二人于2016年在墨尔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分别拿到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全额奖学金,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采访次日,他们正好回学校拜访徐宝军。

徐宝军说:“其实科研不仅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更能提升综合能力,比如思维严谨、做事有恒心、注重团队精神、善于与老师及同学交流沟通、具有创造性思维等。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才是训练有素的毕业生,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有所作为。”

徐宝军于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及中药材学院,分别获工学学士学位、农学硕士学位;于韩国忠南国立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2009年7月徐宝军入职UIC,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技术研究食品化学成分与有机体内生化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天然植物化学成分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机制。他于2015年获得“珠海市特聘学者”称号。

文:张兰馨

(转自《博雅行》第三期)

阅读《博雅行》第三期,请点击这里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