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吴清辉校长谈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突破(附发言全文)

发布日期: 2018-10-25 打印

10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UIC校长吴清辉教授在年会的重要活动——第八届中外合作办学(包括港澳台与内地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上,以UIC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为例,做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创新》的发言。

Symposium20181018Beijing01吴清辉校长在研讨会上发言

年会期间,吴清辉校长还分别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先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先生会谈,就合作办学交流意见。

Symposium20181018Beijing03吴清辉校长与方军先生会晤

Symposium20181018Beijing02吴清辉校长与赵灵山先生会晤

本届国际研讨会以“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为主题,聚集了来自中外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参与者,为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前行勾勒蓝图。

吴校长在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大背景下,湾区内的大学发展更加显现出“融合”的趋势。未来大湾区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将促进湾区各高校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意义就在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UIC自建校以来,着力建设香港浸会大学与UIC联合研究所(JIRS)、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浸大暑期课程及其他粤港青年交流活动等,积累了建设粤港高校合作平台的先期经验。

Symposium20181018Beijing04研讨会现场

他还提出,只有在教育中尊重差异、广采博纳、求同存异、贯通中西,才能融合成培育人才的新鲜文化土壤,使其滋育生命个体;才能够在全球化的今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附:吴清辉校长发言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创新

——以UIC教育改革与创新为例

吴清辉

2017年,国家发改委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相关政策措施万众期待。开放的珠三角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大湾区时代。

“融合与突破”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的是打破既有格局和束缚基础上的“融合”。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智力支持,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在多层面、多层次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性“突破”,推动大湾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湾区。

本文以best365网页版登录(简称UIC)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为例,从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两个方面阐释大湾区时代大学融合与突破之道。

一、新时代、大湾区与大学融合

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特别是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广东地区经济的转型成功,广东、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显得日益重要。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大背景下,湾区内的大学发展更加显现出“融合”的突出趋势。

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创立于2005年,是内地与香港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大学,UIC的定位是一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容的博雅大学,以培养既深谙中国社会与文化、又具备全球眼光和视野的精英人才为目的。UIC的校名已经鲜明地体现了她是香港与内地、浸大与北师大深度融合的结晶。

浸会大学与北师大的“联合”,是在香港回归的时代背景下,将融合中西的香港高等教育经验与内地高等教育经验的再度融合。香港,由于其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在教育层面,形成了融合中西的香港经验。回归以后,浸会大学携手北京师范大学,选择在毗邻港澳的珠海合作办学,从地缘与文化上开拓了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产生的碰撞,可以引发对于教育理念的深思,也为教育模式的探索注入活力。

2005年成立至今,UIC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大学。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理工科技学部、文化与创意学部等四个学部,下设二十三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学生六千余人。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国内、香港及国际上均获认可。从2016-2017学年开始,开设研究型硕士、博士专业课程及授课型硕士专业课程,毕业生将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证书。

作为一所在中国历史发展新进程中创建的新型大学,培养既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能力,也有本土性的知识和素养的复合人才,是UIC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为此,一方面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资源和模式。UIC拥有一支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队伍,实施全英文教学,开展广泛的国际化合作,营造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养现代君子人格和现代人才。

我们积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博雅教育。例如:吸收传统的修齐治平思想,形成了国情国学教育;借鉴传统的君子人格教育,完善了全人教育;从传统书院的“会讲”发展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从古代君子“六艺”教育发展出射道、古琴、雅乐等艺术课程;从传统皮影、舞龙舞狮、武术文化发展出文化体验和团队合作课程;以传统经典和中外大师命名校园道路和建筑,营造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复原传统文化,而是注重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复兴,注重与当代青年学生的生命成长相结合,从而培养有中国内涵、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的青年人才。例如,我们从普通的大学国文课堂教学发展出集传统文化体验、创意和表演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创意大赛”。

在师资建设上,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UIC的全职教员中,73%来自港澳和海外,64%拥有博士学位。

在国际合作上,UIC在世界范围内与诸多高校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通过举办各种国际论坛、学术会议,游学交换以及暑期项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只有在教育中尊重差异、广采博纳、求同存异、贯通中西,才能融合成培育人才的新鲜文化土壤,得其滋育之生命个体,才能够在全球化的今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横向融合:优势互补与教育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腾飞,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大湾区”的大学教育发展,既要夯实教育基础平台,又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通过大湾区内的横向融合,跨越不同院校、不同行业,体现融合开放的湾区教育新气象。

(一)联合优质院校,打造优势互补的育人基地

未来大湾区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将促进湾区各高校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意义就在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UIC创校以来,着力建设联合研究所、QP(专业资格课程)、开办浸会大学暑期课程,积累了创建粤港高校合作平台的先期经验。

1、联合研究所(JIRS)与UIC研究生院的成立

2008年UIC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院”[Joint Institute of Research Studies (JIRS)]。采用浸大和UIC双导师制,近十年来,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6年6月,UIC获教育部批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与企业管理等多个专业开展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在会计学、传播学等专业开展授课型硕士学位教育。2017年12月,UIC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标志着UIC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成立研究生院,一方面是UIC教学和科研开启新阶段,另一方面也是要加强UIC与母体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协同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在未来的联合发展中,UIC将利用互联网系统、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进行创新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与本地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增添力量。并将与澳门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在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方面扩大互补空间。

2、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QP)与UIC会计专业的发展

UIC的会计专业课程是首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认证的开设在内地高校(目前共有17所)的专业课程。2012年,香港会计师公会在UIC工商管理学部设立了QP资源中心,为UIC及外校学生提供QP课程考试、咨询和培训,从而增加竞争优势,更好地促进内地会计业人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浸会大学暑期课程与UIC的教学拓展

UIC自2007年起每年均举办为期四周的浸大暑期课程,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香港的大学环境及社会生活。浸大提供了二十余项暑期课程供学生选择,每位学生在暑期课程中最多可选修两门课程,每门课程可获3个学分,获得C及以上成绩将可转为UIC学分。学生入住浸大的宿舍,并有浸大同学作为宿舍辅导员。

在课堂学习之外,学校还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香港高等法院、香港会计师公会、TVB电视台、报社、香港文化博物馆等,帮助内地学生了解香港历史和文化。参加浸会大学暑期课程的同学表示,在一个月的暑期学习生活中,不仅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亲身融入香港的生活,从多方面了解香港的文化、社会,建立国际视野,更清晰地规划未来。

(二)联通港珠澳,发展深度服务社会理念

自创校以来,UIC一直致力于发展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精神。教育的开拓创新是为了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UIC一直关心本土社会发展,将“融入本地社区,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之一,植根珠海,面向湾区,推进共享,充分发挥国际化高等院校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1、社工服务

UIC专门成立了社会管理研究与服务中心(CSMRS),成为珠海市社会创新研究基地之一。中心积极为建构适合珠海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献计献策,与政府、相关社会机构等开展项目合作达20余个。透过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等方式,促进珠海市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发展。

2、文体产业

UIC与珠海市文体旅游局合作共建“珠海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研究院为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专项研究;协助企业创造自我品牌;协助政府建立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尽最大的努力,提升珠海的软实力。此外,UIC还承担编制珠海市体育发展“十三五”系列规划,着眼于珠海体育长期发展目标,为珠海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谋划。

3、食品安全

UIC成立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立足于珠海、面向大湾区,借助UIC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等技术力量,将检测中心建设成为大湾区标杆性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该中心在正式运营后将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技术咨询和政策建议,同时检测中心将作为一个设备先进、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实验室,为大力推进粤港澳地区产学研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撑和人才交流的平台。

4、教育培训

CELT-S培训是剑桥大学为母语非英语国家有志从事英语教学人士定制的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课程。UIC是中国内地提供CELT-S培训的首家机构。

由UIC承办的珠海市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了参训老师的英语水平,并将教育理念带回任教学校,从而使珠海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得到整体提升。这项培训计划将来会逐步扩展到中山、顺德和整个大湾区。

在上述的横向融合中,UIC将老师们的教学研究和学生们的学习经验跟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积极回馈社会、服务社会,达成学校、机构和社会三赢。

三、纵向融合:文化传承与区域特色                                            

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的湾区,更是文化的湾区,这里延伸着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外文化交往的通途,由粤文化、客家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碰撞而成的岭南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传承与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大湾区的大学融合发展更应该具备湾区文化意识,接续文化纵向传承的脉络,发展体现大湾区文化特色的创新教育。

1、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彰显博雅教育特色

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UIC的教育改革正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创新之上。

在创校的过程中,UIC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但我们并不是全盘照搬,UIC的博雅教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把中华文化、中国元素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出文理兼通、中西合璧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UIC不仅建立了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还专门开设了国情国学教育课程,全人教育课程,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学习中国文学、文化、哲学、古琴、射道、皮影等,多方位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们还自发成立了诸如雅乐团、舞龙舞狮队、太极社等传统文化社团。

UIC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使博雅教育本土化,得到了不少国际教育机构的赞誉。多年来,UIC与美国博雅大学的合作不断加深,为两国学生带来了更多福利。

UIC以“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校训,激励师生博学于文,以文雅志。有学识、有情怀、能创新、能笃行的“全人”将代表UIC的形象,他们也必将是传承、传扬中华文化,建设新世界的智者。

2、发掘湾区文化资源,铸就区域教育品质

在湾区建立的大学应该与湾区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周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教育的区域特色与优势。实际上,优秀的校园文化也会积淀为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 UIC建校以来,一直进行着大学文化小镇打造的尝试和努力。校村共建、中西合璧的构想在多方支持下逐步策划,逐步实行。

历史上的香港和珠海隔海相望、文脉相通。珠海则得地缘与文化的优势,开启留学文化的先河。在UIC新校园旁的会同古村,有着“珠海第一村”的美誉,是珠海近代史的活标本。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碉楼、祠堂和民居组成古色古香的村落建筑群。

2014年,UIC与珠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谋将会同村及周边村落改造成大学小镇。UIC着力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与会同古村的文化保护,竭力促成大学与小镇两种文化脉络的融合与新生。在“古村+科教+创新”的部署要求下,UIC与会同古村相互依存,现代与传统、国际与本土在交往中相互促进,在碰撞中共同发展。

2018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UIC的大力支持下,为期五天的“会同文化艺术节”圆满举行。艺术节以大学生飞扬青春作色,以珠海高新区深厚人文为底,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艺术体验。

UIC“大学小镇”的建设,有效整合大学、社区产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 打造大学文化与经济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同时,也铸就了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品质。

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与创新

随着大湾区时代拉开帷幕,粤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迈出新的步伐。我们应该从世界未来发展的大势来认识和推动这种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应该突破过往只注重经济、科技、商业等层面交融的思想和观念,人文思想、医疗和社工的交融也同样重要,并且具有不可低估的长远意义,不应该被忽视。

大湾区的大学要有更强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博雅教育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新文化创建、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现阶段的粤港澳融合,较多地是港澳经验单向融入内地,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发展差异造成的,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在未来,飞速发展的内地的成功经验,包括内地融合港澳经验而形成的新经验,也应该更好地被港澳认识和借鉴,双向互动的融合才是良性的融合,大湾区的大学应该在促进双向融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有利于保持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同步性与稳定性,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人才流动与人才储备,有利于区域高等教育的优质化与国际化,极大地推进三地大学高水平发展,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集中区域、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心、科研创新与应用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

一方面,大湾区内的更多高校应该积极合作,顺应时代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大湾区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更大平台。

另一方面,在融合湾区内各大高校的优势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地域上、制度上和观念上的局限和束缚,强化湾区内大学的科研合作与创新交流,鼓励湾区内高校学者联合申请内地、港澳和国际科研项目,开拓更广阔的毕业生创业发展空间,跨越内地和特别行政区的分隔,实现人才自由流动,打造大湾区科研创新和创业合作的大平台。

这也正是UIC创校以来一直在探索与践行的道路,跨院校、跨行业的横向融合拓宽了教育的平台;传文化、承历史的纵向融合深广了教育的根基。当然,UIC目前的融合发展还主要限于珠海与香港、北师与浸会这样较小范围。在港珠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逐步展开的当下,更大范围的湾区大学融合与创新,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各方面的发展应该寻求更大的突破。

 

文:吴玉棠
图:国际发展处
编辑:陈晓虹 何锭
(来源: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