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探文明起源 观文化交流 ——记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18-11-12 打印

11月10—11日,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演艺厅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世界文明的历程:交流与比较》,七位知名教授围绕主题作专题演讲,内容涉及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犹太、古安纳托利亚等文明的交流与比较,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学者有: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唐际根先生、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讲座教授徐新先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政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李晓东教授、西南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徐松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曹玮先生。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秘书长鲍俊萍女士及UIC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亦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1

吴清辉校长与参会学者、嘉宾及现场老师合影

吴清辉校长为研讨会致开幕辞。他说,《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没有断层和断流的世界文明,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其它古老文明,了解世界的历史,从而加深对人类历史的认识。UIC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同时UIC的同学又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同学们对世界文明的想象与探索需要良好的引导,帮助大家欣赏其它国家的文明,深化对世界古文明的理解。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广泛展开,相信同学们在未来也将会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而对这些国家文明的理解,也必将促进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社会。本次研讨会,就是一个让同学们了解其它区域文明的难得的机会。

2

吴清辉校长致开幕辞

3

4

吴清辉校长向参会学者赠送纪念品

5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的第一场演讲,是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唐际根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早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性与区域间互动》。唐教授用翔实的资料及大量图片,精彩地为听众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唐教授重点介绍了夏商两代即青铜时期的欧亚交流。对于中国青铜时期文化的起源分为两派,一派学者持“本土说”,即认为中国内部自行产生的,而另一派学者则持“外来说”,如安特生的“陶器西来”、瓦西里耶夫的“梯级传播论”、李济、易华认为要到长城之外去寻根等。 接下来唐教授举了两个远距离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例子:一个是在殷商墓葬和中亚墓葬都出土了的“弓形器”, 另一个则是三星堆文化中出现的青铜器,显示了夏商时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交流。最后,他总结这种远距离的文化交流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唐教授的演讲引起了许多同学对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好奇,有同学问起了关于早期信仰类型的问题,唐教授表示,现在学界前沿的方法是用墓葬来研究信仰,将墓葬分为好几个变量来系统地研究, “巨蛇信仰”和“巨鸟信仰”是过去比较陈旧的说法了,如今的考古事实已证明这种过于简单的二分法是不够科学的。也有同学由墓葬而想到了“风水”概念的提出,唐教授表示,“风水”作为一个总结性的概念在历史上出现得是比较晚的,但是类似的意识中国很早就有了,如殷墟的都城地势就比周边的区域要高,又如“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语,而且不仅中国,对比较好的地势位置的选择这一理念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

6

唐际根教授展示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

简短的茶叙过后,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讲座教授徐新先生为大家带来了《犹太文明在古典时期的创新》的演讲。徐新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犹太文明研究专家,此次演讲中,他指出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在于创新,特别是思想的创新,而犹太人宇宙观——造物主思想的提出,就是典型的例子。与当时中东地区流行的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不同,犹太民族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学界称为“独一神论”。徐教授详细深入地分析了这一思想以及上帝概念的特征与涵义,并指出“独一神论”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它奠定了统一宇宙观思想,确立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如《摩西十诫》),宣扬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是义务教育和全球化等重要思想的来源,还孕育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大宗教,影响十分深远。重视精神的希伯来-犹太文明与重视物质文明的希腊精神一起,成为了当今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到,犹太教是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宗教演变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的?徐教授介绍,犹太教本身是不提倡主动传教的,但是它所孕育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积极地对外传教的,从而最终跻身世界三大宗教之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教授也提到,强大的思想不等同于强大的帝国,犹太民族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帝国,因为犹太民族传播思想不以把别人皈依到自己的旗下为目的,而且犹太教向来强调“宗教”与“民族”的结合,这一点也影响了它传播的范围。

7

徐新教授谈犹太文明的创新思想

下午的第一场演讲是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政教授带来的《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间某些问题的观照思考》。李政教授表示,由于受制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我们长期以来只关注少数几个所谓的重要地区和大国,在对其它文明的认识上,深度和广度都严重不足,我们需要改变固有的认知,重构人类文明起源地以及“文明古国”的概念。李教授重点介绍了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主要以哈梯文明以及赫梯文明为主)的起源、发展轨迹以及与其他文明(如古巴比伦及古埃及)的交流历程,指出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值得我们去关注。

李教授的演讲,为我们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道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同学对此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曾经如此辉煌的安纳托利亚文明会灭亡?李教授回答,首先国家内部的政权不稳定,“到处都是王权的种子”,另外赫梯国家处于强国的包围中,周边的国家时有反叛;最后是因为受到了海上民族的侵入,使得这一文明最终消亡。

8

李政教授呼吁我们更多地关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晓东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两个古老文明的意会表达——兼论古埃及及历史研究方法》的演讲。李晓东教授指出,就文字本身而言,表意文字比表音文字有更强的文化蕴含,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化细节。而古埃及语和汉字同属于表意文字,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相异之处。李教授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如“教”字,汉字和古埃及语都含有的意思;而“爱”,汉字强调了“爱在心中”,而古埃及语则强调要“说出来”;又如“武”字,古代中国强调“武以止戈”,而古埃及则强调尚武好战的精神。李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不时引来台下观众会意的笑声。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对今天的学者如何破译古老的古埃及文的问题很感兴趣,李教授回答道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流传至今的科普特语(古埃及语的一个方言分支)得知字义,二是通过与古埃及语相邻的语言去破译,三就是根据上下文去推测词语的意思。

9

李晓东教授声情并茂讲述两种文明的会意表达

西南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徐松岩先生为我们带来10号的最后一场演讲《比较视野下的希腊文明》。徐松岩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古希腊研究专家,此次演讲,他从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以农为本的城邦经济结构、城邦的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深入浅出而又系统地为听众介绍了古希腊文化,并澄清了许多大众对古希腊文化的误读。如希腊人“重商”的观念,其实古希腊人也重视农业,只不过因为希腊的地理环境较差,土地贫瘠,人民才不得不向外寻求商业交换。又如在提问环节中,徐教授表示“希腊”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慢慢演变而来的文化概念,希腊人说“文明来自东方”,希腊文化最早的中心是在小亚细亚地区,希腊的语言、哲学思想等都受到了东方文明很深的影响,希波战争后才逐渐西移。

10

徐松岩教授介绍古希腊文明

11

12

同学们踊跃提问

10号的五场讲座结束后,在CC323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师生晚宴,UIC学术副校长陈致教授为晚宴致辞。他感谢各位学者的支持,希望同学们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嘉宾们多交流。晚宴气氛热烈,许多同学都觉得听完当天的演讲后仍意犹未尽,围坐在学者周围,继续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

13

陈致副校长在师生晚宴上致辞

14

师生交流,其乐融融

11号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为我们带来《反思文明起源的神话信仰驱动》的讲座。叶教授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中国文明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叶教授从古代苏美尔文明中的青金石崇拜说起,又引用了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认为“观念”才是带到人类文明革新的动力,而最能反映人类文明观念的,除了一般为人们熟知的文字文献,更为重要的是文字诞生之前的出土文物等材料,而《山海经》和各种遗址出土的玉器就是“大传统”最好的体现。同时,“大传统”也符合当今国际上研究“大历史”的潮流趋势,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叶教授提出应用“四重证据法”来重新审视、研究我们的古代文明。在提问环节中,叶教授也热情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古代玉文化、《山海经》的真实性以及文物考古等各方面的问题。

15

叶舒宪教授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文明起源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曹玮先生,他为我们带来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国家祭祀》的演讲。曹玮先生指出,古代国家的四项任务之一就是祭祀,这是现代国家所没有的。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国家自旧石器时代就有偶像祭祀的习俗,至新石器时代仍旧如此;这一时期的祭祀主要是以女性偶像崇拜为主,强调的是生殖-人的生殖繁衍和植物、动物的丰收,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祭祀是以男性为主的偶像崇拜。中国古代的祭祀形式上完全不同,中国古代以玉、甲骨、牲体和青铜等为媒介,通过占卜、献享等方法取悦于上神与先祖,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从而达到得到上神与先祖的福佑,并荫及子孙。曹先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图片,为我们深入地介绍了青铜时代的祭祀传统。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到祭祀的意义,曹先生表示这一行为受到古代社会的观念影响,如“万物有灵论”,这是今天的人们比较难理解的。也有同学问到关于秦始皇陵挖掘的问题,曹先生表示,目前挖掘工作主要受到几方面的制约,一是国家政策,二是总体工程量过于庞大,三是中国传统尊重祖先的观念。

16

曹玮先生介绍中国青铜时代的国家祭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教授主持,他指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二十二届,一路走来,需要特别感谢吴清辉校长和冯燊均先生对UIC国情国学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吴校长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UIC师生率先垂范,而冯燊均先生自始至终对国情国学教育鼎力支持,令人感动。

17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

最后,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吴炳钊博士再次感谢了各位学者对此次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并指出此次在比较视野下对不同古代文明的观照,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并且将促进了同学们对世界文明起源及多样性的思考。在场师生对参会的所有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感谢,第二十二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至此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文:郭巧瑜(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图:刘    勇(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