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传承人王芳女士来到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的演艺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昆曲赏析的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协理副校长魏楚雄教授为王芳女士赠送了纪念礼品并致辞。 魏教授谈到了自身与苏州的渊源,以及近年来对传统曲艺的认识之变,对不同曲艺风格之美的体会,并鼓励在场的同学们应多了解和传承传统曲艺文化。
魏楚雄教授为讲座致辞
王芳女士从昆曲的发源开始谈起,说到这样的一种剧种发源于苏州,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最早的时候名为“昆山腔”,大量地保留了苏州当地方言中的弱声字和尖团音。后经曲圣魏良辅的改良,形成一种新的声腔——水磨调,再加入了舞台、演员、剧目等一系列元素,而发展成了昆曲,走向全国。因其诗词歌舞乐一体的特征,但却又濒临消亡的处境,昆曲在2001年被评为了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后王芳女士向同学们展现了昆曲中的曲谱,介绍了昆曲乐团中的四大件“笙、提胡、琵琶、三弦”以及竹笛、鼓板等常见乐器。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与鉴赏昆曲的魅力,王芳女士又从“四功五法”几个方面一一进行了诠释。“四功”主要指“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基本功。在昆曲中,“唱”要求字正腔圆,有很多拖音腔调, 比如在演唱“小尼姑年方二八”这句词时,昆曲演员会将“二”字尽量拖长,以显现出小尼姑抑郁的情怀。婉转而又有气韵的唱腔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由此王芳女士也分享了自己从小吊嗓子,练丹田、咬字的一些经历。“念”则十分考验演员的理解力和演绎力,王芳女士亲身演绎了《长生殿》中杨玉环在面对不同境地时,如何展现同一个念白“啊呀”二字。其生动的表演,饱含着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念法,对声音的高度运用,让在场的师生们都深深为之折服。在谈到“打”这一项功夫基本功时,她又再次分享了年少时期戴勒头的趣事,引得全场笑声连连。
“五法“则主要是“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在谈及“手”法时,王芳女士选用了杜丽娘、杨玉环两个昆曲中的经典人物,来诠释了兰花指的不同指法。又通过吊眉这一舞台妆扮的解释,展现了“眼”法的重要性。在谈到“身”的时候,她还分享了自己曾经喝酒找醉态,以演绎杨贵妃醉酒的经历,再次让大家感受到了一名专业演员的素养。同时,她也从李三娘、杜丽娘、杨贵妃等三人的不同年龄及身份地位的角度出发,向大家展示了舞台上不同人物的步法。
王芳女士在讲解兰花指的手法
在分享完这些昆曲的基本功底及技法后,王芳女士也由衷感叹到“技艺非一日练成,而需日积月累”,并将自身多年舞台经验总结出的缓解紧张的小窍门传授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最后,王芳女士又分别介绍了昆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亦简要介绍了每一行当下不同特色与专业的种类。
王芳女士介绍昆曲的四大行当
在问答环节,有不少对昆曲有着浓烈兴趣的同学从自身、从昆曲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疑惑。有同学问到,昆曲与京剧哪个更有味?昆曲是否会消亡或者重新恢复繁盛状态?王芳女士指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曲种,每一种剧种都各有各味。京剧原为“广场艺术”,为曲牌体,七字句,所以会比较提精神;而昆曲原为“厅堂艺术”,为长短句,节奏较慢,与苏州地方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她坚信,这样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不会走向衰亡的, 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实现精神上的回归,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这项曲艺也不会恢复到其最繁荣的状态。同时,现场也有同学提出目前昆曲音频、视频获取渠道稀少的情况,王芳女士亦表达了自身对于文化云平台建设的希冀,并表明正致力于这一项工作中,希望将更多好的昆曲音视频资源能在云台上共享,让更多人喜爱上这门传统曲艺。
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讲座后,还有不少同学觉得意犹未尽,在现场与王芳老师继续畅谈对昆曲、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会后,王芳女士亦跟随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及全人教育艺术与文化发展中心的老师,前往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华信书院、雅乐室、陶艺室进行参观,与老师们在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及宣扬的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交流与讨论。
王芳女士与老师们进行交流
文:汪文茜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图:杨 勇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吴玉棠(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