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一期和二期校园分布在会同古村两边,形成独特的大学小镇,大学与古村的高度融合,也激起学生对古村的兴趣与热爱。一群UIC学生深入了解唐家湾多个古村的历史文化,自发探究古村的保育工作。近日,南方+刊发了深度报道《六年“接力跑”:珠海这群大学生让唐家古村文化“活”起来》,聚焦UICer多年来“活化”古村的巧思与探索。原文如下: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运营,探索并记录珠海古村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古村所蕴藏的文化魅力。”带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来自best365网页版登录(下称“UIC”)创联慈善公益社的一群大学生们,在校园里发起成立了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组。
从2017年9月至今,六年的时间里,一届届同学们新老交替,在珠海的十个古村里开展探索与记录。从写满历史的古村牌坊,到斑驳厚重的“蚝壳屋”,再到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两百余名学生先后通过实地走访、查询资料、采访村民等,陆续留下了超过30G的古村文化资料。
让古村文化活起来!去年以来,同学们完成了其中五个古村的宣传视频拍摄,为五个古村设计了专属Logo,并制作成文创产品在校内外展示、义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文化保育,助力古村文化传承与保护。
学生们采访古村的老人
走访:探古村历史,访风土人情
一点笔墨山水,半掩林间古居,寥寥数笔勾勒出古村的风貌——这是UIC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组的同学们为古村设计的专属Logo。在不久前的校内义卖会上,同学们将古村Logo制作成徽章、明信片,或是印在马克杯、笔记本上,吸引了众多学生围观点赞。
“这个学期我们一共为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的五个古村设计了八款专属Logo,每款风格有所不同,而且都带有古村当地的特色元素,如上栅村的牌坊、淇澳村的灯塔等。”目前大二的蔡咏璇同学是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组的负责人之一,她介绍道,这些Logo都是伙伴们在多次走访的基础上,整理项目组资料库里的信息制作而成,也是项目组运营多年来的成果之一。
将时间拨回到2017年,那时候项目组刚刚成立,只有四名成员,就近在学校附近的唐家湾镇进行古村的走访。百年唐家湾古镇,孕育并保有着海洋文化、岭南文化、中西文化、留学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同学们挖掘古村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蔡咏璇的手机里还留存着2017年项目组刚成立时的资料,“看着学长学姐们探访古村,记录古村历史,感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正是因此,2021年9月初入大学的她就选择加入了社团的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组。
蔡咏璇第一次实地走访是在唐家湾上栅村。“乍一看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但走近之后才发现,历史往往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穿过荒草走近古屋,透过斑驳的窗棂看见墙上字画,还有村道旁边那层层堆砌的蚝壳墙,无不令她惊叹。
如果说古村建筑代表着历史的深度,那风土人情则往往传递出古村的温度。
同是项目组成员的李嘉钰对探访过的官塘村记忆犹新。除了探访古色古香的佘氏大宗祠、绿蔓丛生的民国建筑鹏轩学社、别具一格的震山卓公祠,李嘉钰还与官塘村长者卓炳权先生聊了许久。
卓炳权是20世纪70年代旧观塘小学的老校长,也是观塘村公认的“知识百宝”老人,为官塘村的村史编撰作出了巨大贡献。“像老先生一样的长者,才是古村历史最真切的记录者。”正是通过老人的口述,李嘉钰对古村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回到学校后,她将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为项目组的信息库再添新资料。
学生们为古村设计的文创产品
记录:六年来两百余学生留下30多G素材
用脚步丈量古村历史,用文字记录古村文化。“我们这一届项目组一共25位同学,分成五个小组走访不同的古村,在记录的同时还会不断做总结。”作为项目组负责人的李嘉钰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走访有收获、记录有意义,每个学期项目组都会确定具体的主题和任务,“上学期的主题是名人故居和古宗祠,这学期则是文化遗产。”李嘉钰说,围绕这些主题,大家会在走访中拍摄照片、收集录音或录制视频,回来后再经过分析讨论形成文字总结。
为了更安全、持久保存资料,李嘉钰和伙伴们着手建立项目的信息资料库。“大概有30多G的素材,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2017年项目组刚成立时。”李嘉钰说,六年间先后参与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的学生,已有两百余人,中间因交接不善,也曾出现过资料丢失,但经过收集和整理,如今这个资料库仍然收录了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些努力使得资料库成为项目组手中丰富、全面且宝贵的资源,为古村文化保育项目的研究和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李嘉钰的电脑上可以看到,所有资料按照时间整理妥当,其中包含了每个古村的资料集,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等。“视频是这两年大家陆续拍摄记录的,也是为后续制作古村的宣传片做准备。”李嘉钰说,这些资料都是项目组宝贵的财富,但仅在电脑硬盘中保存仍存在遗失、损毁的风险,她和同学们正计划着通过网络储存空间建立线上资料库,这样以后的同学访问起来也更加便捷。
活化:让古村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李嘉钰和蔡咏璇的大二年级即将结束,按照社团传统,项目也将要交到下一届的学生手中。如今,谢欣彤和向宇两位同学正接过“接力棒”,也将招募新一届的同学继续参与古村文化保育项目。
如何让古村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将成为新一届项目组同学们的重要课题。
“我们想尽可能通过现有的资料,转化产出古村文化保育实际成果,让更多的人看得见古村文化,感受古村魅力。”谢欣彤说,现在项目组已初步完成了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九大古村的基础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还制作了古村主题的宣传册,完成了上栅、官塘、淇澳、那洲、会同等五个古村的宣传视频拍摄,并拟定宣传文案进行线上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初,项目组的同学们还协助界涌村完成当地村史的编撰工作,并出版刊印了村史——《界涌记忆,生生不息》,古村历史从原来的口口相传,转变成如今的有迹可循。
“目前,项目组也与学校慈善基金会达成合作,通过义卖等渠道筹集的善款将全部纳入专用账户,用于今后的古村文化保育。”向宇表示,下个学年项目组将设计更多的古村文创作品,通过刊物、视频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古村“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来源 |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