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发现内驱 确认自我 人文化成——于丹教授谈成长与成功

发布日期: 2021-12-14 打印

12月10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女士来到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作为“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和“博雅讲坛”主讲嘉宾,为同学们带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演讲,本次讲座由汤涛校长主持,演艺厅里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同学在转播厅观看现场直播。

汤校长在开场时说,多年来,于丹教授在古典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天,我们能够邀请于教授这样的名师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成长”的话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相信大家也会受益匪浅。

于丹教授感谢学校的邀请,她说,人生的每一刻都在成长中,而成功是我们的驱动力,那么在成长和成功之间有怎样的道理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论及成长和成功的内涵,于丹教授引用了苏格拉底和尼采的名言,指出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的生活才是值得的,也就是人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成功强调的是结果,成长注重的是过程,成功是外在的社会考量,成长是内在的生命指标,成功是片断性的机遇和目标,成长是终身的心态和价值。

3490A

赠送纪念品

随后,于丹教授从“怎么发现生命成长的内驱力”和“如何在不确定性中确认自我”两个问题切入,结合古今中外的哲人哲思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向UIC同学传道解惑。

于丹教授借助积极心理学家弗拉克的话说,同学们在大学阶段能真正把握住的就是“知识”和“良心”,良心是内在价值标准的建立,知识是学校、老师传授的,大学时代是决定生命底色和终身习惯的时光,也是让你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的时光。在这段人生最“奢侈”的时光中,我们应该要去发现自己的内驱力。这个“油门”是自主发现兴趣、好奇心,体会思考过程本身,学到新知识所带来的内在乐趣。

48D4C

于丹教授在演讲中

谈到胡适的《给青年人的三个人生药方》——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于丹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19岁去敦煌的经历,其中手电的部分令人深思。那只19岁没用上的手电,却在以后的岁月中照亮了于教授的人生。所以于教授说,你的手电就是你年轻的底气,自己的手电在,你就会有信心,它就是你的内驱力。那么,如何长期保持对一件事的热爱,如何建立完备的内驱系统和自我的成就动机呢?于教授说了四个方法。第一是解放自己的天性,去塑造勇敢真实的个性。于丹教授以《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只谓教”来做说明,鼓励同学们勇敢地做自己,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出来,释放天性,就是得“道”,也借此纠正传统文化都要求“克己”的错误观点;第二是要培养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中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指的就是要明白轻重缓急,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第三是学会欣赏自己,亲近自然。于丹教授回忆起自己去庐山,说明人应该走到大自然中,不畏困难,一步一步向上走,走出人生的高度。沐春风似飞扬,凌秋云思浩荡。人应该行走出自己的高度,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才能建立人生的格局。第四是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好的幸运与快乐。建立良好的习惯,追求卓越,但并不苛求完美,做勇敢、真诚、独一无二的自己。

接着,于丹教授谈到第二个问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确认自我。毫无疑问,当今社会,风云变幻,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我们处于不确定中,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尤其是处于大学阶段的同学们是很容易无助的,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并不奇怪,但于教授提醒同学们,需要有意识的通过习得来实现自我修复。

186C7

于丹教授在演讲中

那么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中,尽可能的在不确定中调整出自己最佳的状态?于丹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争取做到理性的看待问题、客观的寻找归因、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主动的有效学习。1919年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讲中,讲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退缩的人生观,野心的投机主义。一百多年前的警语也同样值得今天的大学生深思。于丹教授分别引用了叔本华、阿尔文·托夫勒和孔子的话,旨在说明大学生如果不在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中调整自我,就会出现问题。这种调整依赖不断精进的学习,也需要做到慎言慎行。当然,于丹教授也勉励同学们,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大学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去试错,她以颜回为例,阐明“不迁怒,不贰过”的道理,犯错误的时候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

94CE9

讲座现场

142E71

同学们认真聆听

于丹教授以《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作结,指出“文而化之”的题中之意。当我们能随时观察,建立起世界和内心的联系,并用你的态度和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这就是价值的传递。她寄语UIC同学,做一个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时时给自己一种自信、唤醒和觉察,有认知、态度和行动,不管世界如何不确定,我们能带着自己的自信走向世界。

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积极踊跃,纷纷向于丹教授请教。有同学问,当自己的想法和周围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不同的时候,是否应该坚持自己,又如何确认自己是正确的?于丹教授说,这种“徘徊不定”的情况非常普遍,同学们可以先尝试跳出所有的想法,去看看事情的逻辑系统,也再次确认自己的方向。给自己20度的夹角,但要注意在自己的逻辑中保持尽量稳定的看法,不要轻易的自我否定,同时跟周围对标,做出积极的关照和反思、调整。还有同学对《周易》提出的“人文化成”和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有疑问。于丹教授回应说,《周易》提出这句话的时候,指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来化成天下。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追求“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指的是顺应社会规则,角色岗位,人情世故;内不化指的是内心所认定的东西,不会轻易放弃。外在人文谦和,内心有所秉持,外在无傲气,内在有傲骨。我们大学生先在别人的化育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种主流的、有格局的、稳定的、自洽的价值观,再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化别人,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使命。

学生积极提问

演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在热情的掌声中结束。现场提问的同学都获得了于丹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

3BF15

于丹教授签名赠书

17DC42

3F26C

嘉宾合影留念


来源 |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文字 | 孙思琪

图片 | 张亦弛


最后更新:2021-12-1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