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 | 厚植传统文化,培育现代素养

发布日期: 2023-11-24 打印


与会学者和同事们合影留念

2023年11月18日,由best365网页版登录(UIC)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演艺厅拉开帷幕,大学会堂进行实时转播。本届研讨会以“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为主题,邀请到六位在此领域研究深入的学者,探讨了传统文化对涵育现代素养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并从现代素养的角度反思和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研讨会开幕式                                                                                                       演艺厅现场



B9B3D


C854C

UIC协理副校长(学生发展)、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左龙佩兰教授伍鸿宇教授分别向学者致送纪念品

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伍鸿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是传播中华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学术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空间。它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我校扎根传统、面向世界的博雅教育理念。他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与学者们深入交流和讨论,启发思考,学有所获。

伍鸿宇教授致开幕辞

首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李山教授主讲,主题为“修身养性 中道而行。修身养性,是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之一,李山教授从“仁”“恕”“中庸”“恻隐”及“浩然之气”等先秦儒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展开,对比儒家、道家及佛教中关于“身”的不同解读,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对身心问题展开阐述;通过对“人禽之辨”的探讨,揭示儒家所谓的修养即协调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旨在强调善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并揭示其在当下所具有的人格建构的意义。在分享儒家关于“恕”道理念时,李山教授引用管鲍之交的典故来阐释二者的情谊,这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升华。儒家将修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和核心,以修身为前提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修身是陶冶身心,修养德行,安身立命,中道而行,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儒家思想从个体生命的道德精神超越而达到自律的可能与必要及其实现方法,提示人们从生命特质上更深刻观察、体悟自身,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伦理特质。

李山教授发表演讲

第二场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潘铭基教授主讲,题目是“学而不厌:论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在世时就被称为是天纵之圣。后世则尊他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对我国,乃至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最为博学者之一,孔子开平民讲学之风,学生众多,备受后世敬仰。孔子学无常师,又转益多师,以为自己与众人相异者,唯好学一途而已。在先秦两汉典籍里,如《论语》《礼记》《史记》《孔子家语》等,多有载录孔子好学事迹。好学即爱好学习、专心学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以自身成就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忠信的资质与常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好学,所以能异于常人,故也是在勉励人们要有好学的精神。孔子自称好学,并无自夸之意,他曾经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须努力学习才有所得,唯因好学不倦,才成为博学多闻之人。孔子距今虽远,但其好学之精神,仍足为今人所学习。如能借鉴孔子,尚友古人,以好学精神面对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便不枉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一番言传身教。

2D800

潘铭基教授发表演讲

第三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学院严春友教授主讲,题目是“无以人灭天——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界和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观有所区别,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庄子的思想看起来庞杂,而且有极端之论,如何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呢,严春友教授从三个层次即日常思维、相对性和道展开探讨。首先,日常思维是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的状态,执着于“我”,执着于是非、贵贱、美丑,执着于名、利、权。其次,相对性是指人们眼界之大小受制于其所生活的空间与所受过的教育,庄子以道的无限性来消解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人们所拥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认识,无法对世界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人们会将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而这种分类和归纳只是人为的,实际上有很多的事物是无法被分类和归纳的。庄子认为,如果人们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以超越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和本质。在超越自身认知和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发现世界的真实状态和自己的想象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会促进人们思维的深刻和进一步的认识。人只有把握了道才会达到自由,如何才能达到道,答案是“无以人灭天”,即无为、无我、绝圣弃智、超越生死。庄子的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灵的追求提供了独特的理念和启示。

2B936

严春友教授发表演讲

第四场讲座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刘笑敢主讲,主题为“从道法自然到人文自然。刘笑敢教授从大众对老子“道法自然”理解的偏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自然”含义的不同界定及学界对老子之“自然”解读的分歧出发,带领同学们认真推敲《老子》原文,阐释了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性。同时,刘笑敢教授关注关于人文自然的现代思考,为师生们解答了现代社会是否需要人文自然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否可能实现人文自然的秩序这两个问题。刘笑敢教授指出老子人文自然指人类文明社会自然而然的秩序,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对老子人文自然的解读准确反映老子思想的本来内容,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价值观念、理想秩序。

3BE59

刘笑敢教授发表演讲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为师生们带来主题为“自然教养与社会教养——谈谈人如果完善自己的教养的第五场讲座。首先,李大华教授辨析了自然教养与社会教养两个概念,破除了认为“教养就是社会的”误区。李大华教授分别解读了老子、孔子与卢梭关于教养的观点,提出自然教养才是根本,在自然教养的基础上,接受他人与事物的教养,进而追求三者的统一。其次,李大华教授指出人是教养的目的。具体而言,人是教养的出发点与归宿,但人自身是目的并不意味着自私的目的,而是要追求生活意义。除此之外,李大华教授关注怀疑精神与教养的完善。他层层递进地指出,人是理性的、理性本身是怀疑的,这就要求完善怀疑精神进而完善教养,完善教养为人目的的必然之义。最后,李大华教授提出:教养是为了过幸福的生活,富有人格才会是快乐的。

2C27D

李大华教授发表演讲

第六场讲座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传播学院程韬光教授发表题为“唐诗精神的当代意义”的演讲。中华诗词对塑造和凝聚民族文化共同体发挥着特殊作用,是中华文明的底色。程韬光教授指出,中华诗词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更加彰显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博雅教育时代精神。中华诗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传承真、善、美;第二,促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和谐共融;第三,培育中国精神,影响当代价值观的形成。中国诗词文化在唐代达到顶峰,程韬光教授通过列举大量寓意深远的诗句,指出时代与诗人互相照耀,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和当代意义的唐诗精神。具体而言包括:新鲜亮丽、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自由浪漫、尚奇求索的革新精神;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格精神;以梦为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无我精神;关爱苍生、忧患社稷的圣贤精神。对唐诗精神的解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程韬光教授相信在唐诗精神的浸润下、在生活中感受诗歌的力量,同学们的明天更好,未来一定出彩。

349DD

程韬光教授发表演讲

六场研讨顺利结束后,第二十八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也圆满落下了帷幕。学者们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修养”这一主题带来的精彩演讲,深化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多个视角探析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让大家收获满满。

D06BA


C088A


BF565

研讨会现场师生互动交流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

文字 |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闫润菡、岳雨桥

图片 |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刘勇

最后更新:2023-11-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