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UIC师生一行十三人抵达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与来自两岸多地的四十多位师生会合,开始本次 国学研习之旅。研习营从井冈山大学举行开营仪式,到湖南长沙收队返程,前后历时共十天。十日可短,二百四十小时或一万四千四百分钟而已。十日亦可长,游学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延续,何能以时日记哉?
井大开幕,文庙拜孔
7月5日晚,吉安市委书记周萌等领导在吉安宾馆设宴盛情接待来自两岸多地的国学营师生,并在致辞中热忱欢迎大家来到吉安研习国学。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是古代著名的"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出现过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一批历史名人,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极为昌盛之地。7月6日上午,国学研习营于井冈山大学举行开营仪式。江西省台办主任阎钢军、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著名学者龚鹏程,以及吉安市多位领导出席开营仪式并先后致辞,他们希望青年学生在领略吉安风土人情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进了解,建立友谊,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UIC师生在开营仪式前合影留念
开营仪式结束后,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德清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吉安市自汉末立郡至近代的发展历程。刘教授指出,吉安古称庐陵,崛起于宋明衰落于清中叶,在赣江这一黄金水道的庇佑下,富极一时,苏轼曾言"庐陵之富,甲于江外"。而更重要的,是吉安的文化底蕴。无论宗教文化(青原山,武功山),陶瓷文化(吉州窑),书院文化(白鹭洲书院),还是在这里有过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欧阳修,文天祥,王阳明等),都显示出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在这样的一种熏陶中,庐陵文化是兼容、重视学习而又关怀天下,"五岁童子稍知书,慨然有志"便是很好的写照。
UIC部分师生与刘德清教授(后排左三)合影留念
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王明荪教授为师生们讲解了中国古代庙学的特点,使大家对古代庙学的设置与建构有了大概的认识。这些知识在当日下午国学研习营参观文福的行程中给了师生很多启示。
青原山闻禅,白鹭洲访儒
7月7日,国学研习营一行来到南宗禅的祖庭青原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道风纯正的佛家寺院--净居寺。净居寺初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山环水绕的寺院中,那里的僧人至今依然坚持在修禅的同时务农。在寺院里,我们看到有平和清静的方丈,也有赤足多年的苦行僧。参观了七祖行思禅师的舍利塔后,几位教授与住持妙安大师为我们讲述了禅宗-这道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风景。其后的青原讲会,通过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和徐春林教授的讲道,使大家了解到王阳明的思想及精神在江右(吉安)的传播,以及"讲会"这一传统论学模式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明白青原山不仅是禅学的祖庭,也是当年王阳明传播儒学的重要处所。
"胸中无所得,漫倚安隐漫青原。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成海。"
离开时,这幅净居寺门前的对联令人驻足良久,若有所思。
净居寺主持妙安法师为师生讲解佛门礼仪
龚鹏程教授讲解禅宗典故
UIC部分师生与诸位学者于青原山讲会现场合影留念
青原山净居寺讲会现场
王阳明在青原山的讲学遗址
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中的一个小岛--鹭岛上,从宋代建立起便用它的教育之道激励着代代的庐陵人求学出仕。7月7日下午,国学研习营一行来到白鹭洲书院,龚鹏程教授在这里为我们介绍了书院传统及理学思想中的许多精髓,并揭开我们心中对理学的许多误会。龚教授指着白鹭洲书院一块大书"风月"二字的大匾向同学们解释道,理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死板,它是非常重视"风月"的,也就是重视对人性情的陶冶。"光风霁月",既是指美好的景物,亦可指人的精神修养,都可以用来陶冶人性。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的"风月楼"
当日下午我们还参观了名闻天下的吉州窑。古时繁忙的烧窑场,而今只留存了一个很小的窑厂。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瓷器,其衰败的景象令人叹惋。为了让大家对陶瓷知识有较深的认识,前一天晚上,台湾花木兰出版社总编辑杜洁祥先生应邀作专场讲座,介绍古代陶瓷历史和文化。在吉州窑遗址上,我们将书本上的历史文化和知识与现场联系起来,能隐约感受到杜洁祥先生为我们介绍的窑瓷知识中的一些特点。
吉州窑在元代已停烧,难见保存完整的古窑,右边照片是一个现代的仿制窑
杜洁祥教授在吉州窑现场讲解陶瓷艺术
参加祭祖典礼,礼拜古圣先贤
7月8日,国学研习营一行来到吉安市永乐村,参加了龚鹏程教授的回乡祭祖典礼。乡亲们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龚鹏程教授及两岸师生,并为龚老师精心准备了祭祖现场。大多数师生都是第一次现场观看祭祖仪式,对其间的种种礼仪规范非常感兴趣,也震撼于民间家族信仰在经历百年文化震荡后的依然坚持。祭祖典礼过后,龚家乡亲在祠堂设午宴招待两岸师生,让我们既品尝到具有浓郁江西地方色彩的饮食,又感受到纯朴的乡村情谊。
龚家祠堂外观,祭祀前在舞龙舞狮
祭祖现场
此后两天,我们先后到文天祥、欧阳修纪念馆及他们的故里参观,并到文天祥、欧阳修和解缙的墓前进行拜祭,其间还参观了几个保存十分完好的古村落,领略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感觉到国学在民间的涓涓长流。
渼陂古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余年
文天祥纪念馆
解缙墓
欧阳修纪念馆
在吉安停留的其中一晚,对中华射道有着深入研究的李军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中华射道的精神与技巧。李军阳老师认为,"射者,仁之道。"射道中,最重要的不是准心,而是要明白其精神,每一箭,都忠于自己,尊重他人,有礼有节。李军阳老师精彩的演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李军阳老师在讲解射道
才上岳阳楼,又观洞庭水
7月10日,国学研习营辗转至湖南,开始第二阶段的游学。7月11日,国学研习营师生一行来到岳阳。岳阳楼里,我们瞻仰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刻写版本,体会了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感慨,也从龚教授处听到了其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典故等。
岳阳楼前合影
相机里的洞庭湖烟水迷茫,君山在远处隐隐浮现
洞庭湖水面广阔无垠,遥望不见边际。早听本地人说因为围湖造田,湖面小了很多,然现为汛期,且我等也未见过如此豪阔之水面,仍能感受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所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我们一行坐船至君山岛,水就在船侧,停靠时触手可及,却被告知不能玩水,原来水中仍有血吸虫,当年以为瘟疫疾患全被消灭,其实不然,盖洞庭湖实在过于浩大,也由此可知。而毛泽东曾谓"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如今看来,也是过于乐观。
君山岛上有着娥皇、女英的传说,也有柳毅和龙女的故事,可是据教授们讲解,舜帝应该南巡不到这里,而传说中的娥皇、女英,也未必到过临近的君山,即使到了,也应是八十高龄,何曾是我们想象中衣裾飞扬,凄然投江的身影。回过头来看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如此文采,却一生也未亲自到过岳阳楼。传说只能是传说,然而,我们又没有必要过于较真,历史与想象,又何妨并存?
长沙城中观古迹,岳麓山上聆雅音
7月13日清晨,国学研习营一行到达了居于长沙市内繁华地带的"三湘名刹"开福寺。开福寺历史悠久,香火鼎盛,人来人往,是世俗佛教中的代表寺院之一。同行的杜洁祥先生研究禅宗多年,在此比较了开福寺与青原山净居寺的在佛教文化上的异同,加深了大家对禅宗思想系统与发展状况的认识。
开福寺的正门
而略显沉郁的湖南省博物馆里,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出产陈列物静静地躺在玻璃隔间中,尘封着汉代的气息。无论文献,器皿或是衣饰都门类齐全。看过方知古人谓"事死如事生"不虚也。
岳麓山是本次国学研习营的最后讲会处所,作为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因宋代"朱张讲学"而名动天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清的变迁,对晚清及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岳麓书院既在书院教育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承载着湖湘学派的精神。由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明教授,吴仰湘教授和龚鹏程教授主讲的岳麓讲会为我们还原了岳麓书院的发展及其传统精神与影响。听罢讲会,对这千年书院里的块块匾额与幅幅对联,不觉多了一份尊敬与亲近。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右)介绍书院历史
午餐过后,在耀目的阳光里,国学研习营师生爬上岳麓山,参观历史遗迹,领略自然风光,体会千年湖湘文化的气息。
岳麓书院前师生合影
7月12日晚,得知UIC国学研习营师生抵达长沙的消息,两位湖南学生的父母在毛家饭店宴请国学研习营师生,学生家长即席发表热情的欢迎辞,并十分肯定UIC的教育模式。宴会上,家长、老师、同学相处无间,其乐融融。
十日既毕,纵意犹未尽,亦须暂别,而期待来年。回想此次行程,跟随龚鹏程等诸位教授,行走在江西湖南的文化厚土上,既有风景游览,又有文化学习与研讨,的确够新颖别致,饶有趣味。乃至于游耶学耶,早不分彼此。由是知学海无涯,乐亦可作舟。
撰稿:杨怀智 摄影:宁明、王静荷、周甜、雷意雯等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