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别开生面的环保课堂: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

发布日期: 2007-09-24 打印

环保摄影家葛玉修先生是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他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的时间拍摄野生动物,捕捉了近4万幅震撼人心的瞬间,并写下众多动物科普和环保警世文章,为濒危动物奔走呼号,被人们称为青海湖的“鸟王”和“中华对角羚羊之父”。

9月21日,应我校全人教育办公室的邀请,葛玉修先生来我校举行了“关注高原生态环境,珍爱野生动物”的环保讲座,以富有人情味的精彩摄影作品和与动物相处的动人故事,展现动物世界的美好、和谐,启发学生反思人类与动物的相处之道,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环保课。

20070924-01001.jpg

在讲座中,葛玉修先生展示了200多幅摄影作品,详细介绍了青海的自然环境、动物种类及其生存现状,更如数家珍地讲解了青海湖多种野生动物的个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以摄影作品展现它们的美态和日常生活的珍贵瞬间。

深入鸟的“家庭生活”

青海湖上的鸟岛是一处著名的景观,在不足0.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葛玉修先生第一次登上鸟岛,便被这种壮丽景观震撼了,从此与这里的鸟结下不解之缘。他十年如一日,深入鸟的世界,用相机记录它们的生活,呼吁人们珍惜它们、保护它们。

在课堂上,师生们时而为鸟类的美态和妙趣而惊叹,时而为葛老师的浪漫情思和幽默解说而欢笑。那一幅幅深入鸟类“家庭生活”的佳作,真实细腻,富有人情味地讲述了鸟从痛苦诞生、童年稚趣、学习成长,到求偶、生产、婚恋生活等与人类类似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精彩的瞬间散发着温情、和谐、浪漫的气息,也富有童趣,赢得在座师生的一片赞叹,其中《鸟爱三题》、《婚恋变奏曲》等组照颇为经典。这些作品也赢得了摄影界的高度赞赏。

而最令UIC师生感动的是葛先生对鸟类的爱护和尊重。虽然作者拍摄了这么多鸟,但却从不惊扰它们。为了摄影鸟,他时常要耐心地在地上匍匐几个小时,极其小心翼翼和友善地接近它们,让这些鸟习惯他,从而捕捉它们最自然的姿态。在葛先生的心里,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人类应该爱护和尊重它们,不能任意侵扰它们。

20070924-01002.jpg
(葛玉修与斑头雁幼雏)

濒危动物中华对角羚的呼喊

1997年,葛玉修先生在拍摄大天鹅的途中邂逅了中华对角羚,他一见难忘,深深爱上了这个机敏跳跃的物种。“中华对角羚生性善良温顺,是羚羊类中最漂亮的物种。”然而目前该物种仅存300多只,是世界上最濒危的蹄类动物之一。为此,他开始关注和拍摄中华对角羚,不仅弥补该物种的图片空白,更为这个濒临灭绝的动物奔走呼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华对角羚又名普氏原羚,因为由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而命名。2002年,葛玉修提议为普氏原羚增加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支持。中华对角羚开始从葛玉修的摄影作品和奔走呼喊中走向大众的视野。在葛老师的摄影作品中,这个美丽的生灵具有迷人的眼睛和优美的跑姿。然而它们的家园正遭受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目数锐减,目睹它们的惨死,葛老师和在座的师生都难以抑制内心的难过和焦虑。

课后,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能尽快建立“中华对角羚专署保护区”,对中华对角羚实施有效的保护。并表示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行动,呼吁公众关注和保护中华对角羚。

20070924-01003.jpg20070924-01004.jpg
中华对角羚(葛玉修摄)

执着环保摄影 源于对生命的感动

葛玉修于1995年开始拍摄青海湖的鸟类和动物,他上百次去青海湖,十余次到三江源,并深入可可西里,拍摄野生动物。用尽了自己的节假日,花费了十几万的积蓄;风餐露宿,忍受着孤单寂寞;曾掉进冰窟,差点为大天鹅殉情,也曾深陷沼泽、遭遇野狼,差点丧命,但是,所有的一切依然让他感到很幸福。原因很简单,他深爱着这些鸟和动物,与它们“相知、相识”,葛玉修一直被感动着。他说,他痴迷于拍摄野生动物,便是源于这种感动。“一个物种都是经过了上千、上万年的进化才走到了今天,它们都是很珍贵的。对于人类来说,它们可以说是弱者,我们更应该去同情和保护它们。”

20070924-01005.jpg
(葛玉修与中华对角羚亲密接触)

 

撰文:Cheryl Chen
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

 

最后更新:2023-04-1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