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至15日,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先生应我校诚意邀请来校讲学,为我校继William Frame博士(前美国明尼苏达州奥格斯堡学院校长)、Abu Jaber教授(约旦前外交部长)之后,第三期高桌晚宴嘉宾。
已是古稀之年的痖弦老人跨越重洋,不辞辛苦从加拿大赶到珠海,只为在珠海播下诗歌的“种子”。5月14日,痖弦老人在我校的高桌晚宴上发表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的演讲;5月15日,在我校教学楼作了同题的公开讲座,为高桌演讲的“姐妹篇”。
痖弦先生说,中国是世界上最爱写诗的国家,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生活上的小细节,可以轻易地发现,在我们的手绢上、碗碟上、纸伞上、书本上,都不缺乏诗的身影。这种写诗的普遍性,深入性和群众性,是世界上唯一的。
他勉励年轻人大胆地写诗,既现代而又古典地继承诗歌写作。他说,写诗靠的不是学问,而是感受力。多思善感是诗人的特质,年轻人可以发愁,值得发愁,丰富的心灵世界是生活的避风港,可以滋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他说,诗歌就是真、善、美。“诗人”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展现,“诗人”可以不写诗,就如国父孙中山,就如“圣雄”甘地,他们都是“诗人”,他们的行为就是诗。而在诗歌的创作上,痖弦先生提倡既现代而又古典地继承中国诗歌,注重诗歌的音韵美。
痖弦老人现居加拿大,为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他热心于帮助年轻人,扶植文学“幼苗”,有香港报纸曾称他为“台湾诗农,香港种诗”,此行他称自己是“台湾诗农,珠海种诗”,他希望在珠海撒下诗歌的种子。
痖弦老人自称是“文学传道者”,“传文学之道,传诗歌之道”,如今已是75岁高龄,仍喜欢结交青年,不遗余力地指点众多年轻学子。演讲结束后,痖弦老人留下了通信地址,并诚挚地说,希望喜欢诗歌的年轻人与他通信,结为朋友。在座师生无不为之动容,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古稀之年的痖弦先生在讲台上依然充满激情
认真倾听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撰文:Cheryl Chen \ 发展与公共关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