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郭少棠教授:论“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

发布日期: 2007-01-12 打印

UIC常务副校长郭少棠教授在不久前的国际化教育与招生策略研讨会上发表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作为国际化教育优先录取条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讲话内容如下:

中国加入WTO后,许多领域实现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中国的教育也一直在准备引进国外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目前,中国已和国外做过不同类型小规模合作。但是中国教育怎么对外开放?怎么和国际接轨?这是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2003年,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现任best365网页版登录校董会主席)牵头,通过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当初,他希望这个条例落实能有个案例来跟进,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必须要有个试点。UIC就承担了这样一种使命。

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出了一些问题,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国家的教育到底需要外国的什么东西?

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我们的教育跟欧美的不一样,美国的教育跟欧洲的也不一样。美国的教育基本上已实现全民化,很简单,有需要都可以上大学,学校招生的情况也因校而异。美国的孩子想上一所好的大学绝对不能像中国孩子那样,关起门来读书。我的一个侄女在美国申请上大学,她三年前就开始准备,全方位的准备,不但要做学科的准备,还有其他能力的准备,要做独立的研究,做很多研究计划,要参加领袖能力的培训,要参加体育锻炼,要做义工,还要把自己的报告带到不同的学校跟学校介绍。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先修课程,学生可以尝试选读,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测试其学术水平。这些现象都跟中国现行的升学模式很不一样。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好,尤其是研究院的教育,是走得最前的。它整个基础是在第二次大战后的50、60年代建立的,因为经济最强,把世界最好的人才和资源拉过去了。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一定阶段,在未来的20年,中国一定会变成世界上经济最强的三个国家之一。就目前来说,中国的整个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教育的改革一定牵动着招生,学生进入大学、中学、小学的途径、选择的标准都将发生变化。

在80年代初,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研究,在发表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全世界整个的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必须朝一个新方向发展。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由于高科技IT对世界的改变,不但是经济的改变,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出现两个转变:

第一是终身学习。学习已经不只是在课堂,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一定的阶段学习一定的内容。学习的时间、空间、年龄都已打破,不会受太多的限制,一个人从小到老都应不断地学习,叫终身学习。

现在,我们所有的知识几乎在网上都可以找到,自我学习在客观上已经非常方便。一个人可以坐飞机到不同地方去听课,可以拿到不同的学位。过去那种在某一个时期念什么东西、考什么东西的固定模式一定会被淘汰。

香港在80年代中,已开始提出教育改革,但由于殖民地政府故意拖慢,步伐很缓慢。回归的问题定下来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政治化,教育改革也非常慢。香港回归以后,董建华政府才提出教育改革发展整体的方案。但由于社会变化速度很快,社会各界承受一定的压力来推动各种改革。但大方向和理念是没有问题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终身学习的宗旨,被明确地提出来。

第二点是全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现在,知识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学东西不一定要上学,我们的课堂最主要的也是要有电脑。学习关键是怎么吸收、转化和应用知识,所以整个教育的重点已经不是单向的教育学生,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全方位的不同角度的结合。这种素质教育的理念打破了学校传统的模式。在欧美,教授上课不在课堂,他们故意离开课堂,希望学生自己去学,很多学生学习的是自我学习的能力。整个学习的环境,师生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

UIC的招生主要借鉴欧美,招生的标准主要看学生全面的情况,不是“一试定终身”。优先录取制度在英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学生不凭公开考试,他们只需提供综合成绩给学校,在学校的考试达到一定的水准就可以入学。

目前,我国还是采用“一试定终身”的招生录取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势在必行。UIC的成立承担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拓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更新:2023-04-1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