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辨 城市想象的系统梳理

发布日期: 2011-12-01 打印

 

Article Index
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辨 城市想象的系统梳理
徐是雄副校长致辞
国学的学习之道

 

2011年11月24日-25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来访UIC,并作为"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发表了两场演讲。11月24日晚,首场题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讲座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进行。我校副校长徐是雄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彰范教授、黄立强教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秘书长鲍俊萍女士等嘉宾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讲座。

徐是雄副校长首先致辞。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不论是缺乏国际化的视野还是民族文化的熏陶都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正是基于此,UIC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UIC的国情国学教育并不是为了守旧,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上不断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教授的讲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2011gao.jpg

     我校副校长徐是雄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徐教授代表学校向高教授赠送了纪念品,并合影留念。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主席冯燊均先生也向高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2010gao2.jpg

   徐是雄教授向高小康教授致送纪念品

    
 
2010gao3.jpg

 冯燊均先生向高小康教授致送纪念品

 
2010gao4.jpg

    现场嘉宾与高小康教授合影

       在演讲中,高教授以鲁迅对国学的批评为切入点,引发大家思考:在批评和维护国学的争论上,到底是经典传统存在弊病还是社会自身出了问题?高教授以荀子和圣奥古斯丁的观点阐明,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本身出的问题,要在当下找根源,不要总是认为是历史的缘由。
 
2010gao5.jpg

   高小康教授在演讲中

     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神智慧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学习和体会的。高教授指出,古人非常重视精神修养,在浮躁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身的沉静,是现代人最需要向古人学习的。

高教授指出,国学并非都是高深莫测的,例如蒙学,其中有很多是经验之谈,看似滑头、庸俗,但是很日常化,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不停的谈论国学,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国学中有很多东西仍然存在价值,有被传承的需要。

最后高教授指出,传统文化包括小传统和大传统两个层面。小传统和大传统有很大区别,小传统是依靠一代代记忆口口相传,而大传统大多是时代精英确定的。当一个国家发生文化变革时,大传统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击倒。而小传统看似微弱,但是它最为坚固。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靠书本。只有当文化渗透到集体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传播得长久。

 
2010gao6.jpg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讲座中提到的文化传播方式等问题和高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2010gao7.jpg  2010gao8.jpg

                                     同学们踊

 跃提问

11月25日上午高小康教授继续在冯燊均演讲厅发表题为"当代中国叙事中的城市想象"的精彩演讲,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王琴博士主持。

高教授通过引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城市的描写,从一种城市与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关系的视角分析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人们对于城市不同的想象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迥异的社会心理。

 
2010gao9.jpg

 讲座现场

从对"城市想象"的定义出发,高教授引用《晏子使楚》中对于城市中人口的描述,以及柳永《望海潮》对于城市美景的描画,指出城市就是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而形成其独特魅力。随后,他又引述国外学者林奇与罗兰·巴特的著作,指出其分析视角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从建国前革命党人对光明城市的向往到六十年代城市破产背景下人们下放、支边,幸福感破碎的迷惘;再从改革开放时期,外界诱惑使转型中的城市拥有再造大都市的宏大图景到如今城市人丧失认同感,寻找旧梦记忆的城市发展危机,高教授撷取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人与城市关系变化的图景。在纵向比较的同时,他还将《子夜》与具有相似主题的美国小说《嘉莉妹妹》进行横向对比,指出当下仍存在的现象--在城乡文化断裂的背景下,炫目奢华的都市给乡下人带来的是恐惧。

高教授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城市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为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中关于城市叙述的符号景观,如:公园、高楼、街道等,以此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特定年代下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

 2010gao10.jpg  2010gao11.jpg
 
2010gao12.jpg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

 
2010gao13.jpg

   高小康教授与嘉宾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部分老师合影

      在与同学的互动环节中,高教授表达了他对于当下城市发展的担忧。他认为,当下城市建设乌托邦化,每个城市都大建高楼,塑造不符实际的城市景观,只为评选"最佳人居城市",然而城市特有的文化格调与独特魅力却丧失殆尽,城市的底层民众也在自我认同的迷失状态中面临生存与心理的巨大挑战。

 

 

                                                撰稿:蔡梦琪、吴羚玮

                                 摄影:李心怡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3-04-1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