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13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考察团在UIC考察时表示,港校到内地办学面临多个难题。作为粤港高校合作办学的"领头羊",UIC在过去的六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创新具有开启的作用,但其面临的种种难题还需通过法律条例的完善以及政府的支持帮助解决。
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与UIC校方人员的座谈会上,UIC副校长徐是雄表示,国家教育部对UIC给予了足够宽松的环境,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UIC现在最大的困难主要来自于政策的难题:高昂的学费是UIC唯一的资金来源以及基本的运作保证;同时,香港来UIC念书的学生无法获得香港政府补助和内地的毕业证书,而内地学生毕业后也无法顺利到香港进行工作。他呼吁尽快出台专门的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条例。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玉山教授参观UIC校园(中)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教授在考察UIC后指出,香港高校在内地合作办学要面对很多困难,其中包括办学经费和人手不足的问题。他表示,香港学校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很高,一年需要十几万。香港政府不会为与内地合作办学的港校提供财政支持,而合办校学费不能有很大增长的区间,因此,经费不足成了港校来内地办学的一大困难。同时,港校是否有足够人手派往与内地合办的学校,也成问题。"人手不足会对合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有影响。" 他赞扬UIC在过去的六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高宝龄女士在座谈会上提问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太平绅士高宝龄女士表示,要更顺利的解决这类大学办学的困难,必须加强内地与香港政府间的合作,以及合作理念的开放程度是关键。她表示,"通过法律条例去解决此类办学模式下所遇到的困难,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雷添良先生和学生交流
多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均表示,中港合作办学是潮流所向,政府面对这种合作办学模式,思想应更加开放,给予更多的支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成员的雷添良先生向记者表示,政府是否应从财政方面支持香港院校在内地办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面对这种跨界发展教育的模式,香港特区政府应该放开一些。而中港合办院校毕业生赴港工作前景取决于特区政府未来的人才计划。针对这一方面,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会在香港进行呼吁,并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UIC六年来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也给予高度评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国旅行社董事长卢瑞安先生说,我感觉UIC在建校几年的时间里已经非常有规模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基本上没有走读生,(在香港走读生都是很多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难度是很大的,UIC做了非常好的一个开启工作。并表示,学生文化小镇有皮影戏馆,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的科技结合,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曹宏威博士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客席教授曹宏威博士则认为,此类学校对中港两地学生的融合或可预见有更大的贡献,"在香港,我看到港生总是和港生在一起,国内学生又是一堆,(彼此)不大结合。但在这里整体的气氛就比较好。" 同时他指出,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大学到内地升学之后,各间学校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将是发展的关键,"毕竟生源是有限的,各所大学不能为了争夺生源而降低自身标准。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起自己的特性。"他表示,UIC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此方面更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女士(中)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刘佩琼赞扬UIC具有国际化特色,同时也重视对中国文字和语言的推广。她表示,大学内地办学应该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培养出对学习有热情,对社会国家有担当,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
本身是全国人大代表的UIC校长吴清辉表示,最初,UIC带着从香港浸会大学贷款来的一亿五千万开始办学,北师大提供了两百亩的土地。一开始从资源,从政策上得到的支持都还不是很足够的,直到今天,很多发展的难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目前珠海市对UIC帮助和扶持的政策即将出台,我们翘首以待。香港与广东珠三角逐步融合,已是发展的重大趋势。UIC作为试验田,应该做的更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其他境外高校到国内办学。
学生记者:欧玉慧 麦嘉曦 安英昭 林群贤 张溶蒸 李炫旻
摄影:陈梦醒 陈嘉林 徐昕 金恬 庄文昱
编辑:陈晓虹\ 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