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启动仪式及首场演讲在我校冯燊均演讲厅(B101)举行。著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张隆溪先生作题为《天人合一的跨文化理解》的精彩演讲。吴清辉校长、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秘书长鲍俊萍女士等嘉宾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主持启动仪式和讲座。演讲吸引了我校众多师生参与。
吴清辉校长致辞
吴清辉校长首先致辞。他表示,best365网页版登录作为港陆合作办学的开拓者,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全英文的教育环境下,也非常重视国情国学教育,将中国当下国情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创新之路。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正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邀请富有学术创见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分析国情,阐释国学,希望以此培育人文情怀。
随后,吴校长和冯燊均先生分别向张隆溪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国情国学教育杰出学者系列讲座正式启动。
吴清辉校长向张隆溪教授赠送纪念品
冯燊均先生向张隆溪教授赠送纪念品
出席嘉宾合影留念(从左至右依次为鲍俊萍、冯燊均、吴清辉、张隆溪、伍鸿宇)
张隆溪教授首先向大家阐释了文化自信力和国情的关系。张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国处于历史较好阶段,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发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更应该学会看清当下国情与其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思考传统文化,多角度看待中国发展和世界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弘扬中国文化。
张隆溪教授在演讲中
天人合一及天人感应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涉及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儒家人文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张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并不仅仅意味着人与自然平等交友,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虽然,天人合一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并不是世界唯一的思想。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和文化都有类似的认识和观念。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跨文化理解,有助于加深对东西方人文传统的理解,避免文化之间的简单对立,也加强我们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信念。张教授在演讲中广征博引,贯通中西,详细介绍了西方思想和中国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强调了"天人合一"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重要地位。张教授同时认为,人虽然高于其他万物,但并不代表着人可以打破自然的平衡。故"天人合一"思想也并不等于"人可以完全征服自然"或"人与自然是完全平等的"。当今社会要求我们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想,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当代中国人要认识到人类共同观念的价值,促使东西方相互了解,而不是强化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学习和欣赏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而是全人类文化的价值。跨文化的理解能为获取真正的知识提供一些希望,为人类的未来提供精神能量。
5月19日上午,张教授又以《西方的中国观:回顾与前瞻》为题继续演讲。张教授从历史、哲学、文学等角度出发,向同学们讲述了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再到现代的海外汉学与中国研究的历史过程。张教授认为,要理解西方认识中国的独特性,就必须把握历史的脉络。明末时期的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采用适应性的传教政策,而不是像对美洲地区那样逼迫、暴力式的传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当时的传教士还是尊重中国文化的。但是,由于西方宗教存在着明显的排他性,而中国文化十分重视自己的伦理观念,从而出现历史上的"礼仪之争"。在演讲中,张教授通过对西方中国观衍变历史的回顾,讨论当前海外中国学的变化,并对西方的中国观做出了他的评论,也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他的预测。
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师生们围绕着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话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张教授一一作答。
同学们向张隆溪先生请教问题
张隆溪教授同冯燊均先生和鲍俊萍女士在茶叙时交流
张隆溪教授与讲座现场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撰稿:胡晓、许奕晗,刘畅
摄影:张鑫源、王成、田帅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