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22日,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观照",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
4月21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举行。我校副校长徐是雄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彰范教授等嘉宾出席。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及秘书长鲍俊萍女士因为天气原因未能出席,对研讨会深表关注。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式。
|
研讨会现场
|
徐是雄副校长首先致开幕词。他表示,近代以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批判和否定,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远离传统,更多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并从现代视角加以省思和审视,显然十分必要。因此本届研讨会的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他还指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以教学相长之形式,发百家争鸣之精神,上承中国古代书院传统,下接当代中国国情,是UIC创新教育的宝贵尝试。
|
徐是雄副校长致开幕词
|
随后徐是雄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学者致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与会嘉宾及学者合影留念
随后,研讨正式开始。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来自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徐富昌教授。他的演讲题目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理念》。徐教授谈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均衡和谐的理想与世界观。这样的理想与世界观,并不仅限于"吃"的层面,它触及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滋补养生到礼制祭祀,从家族维系到人际往来,无不以宴饮为平台。
|
徐富昌教授在演讲中
|
接下来作报告的是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王其亨教授。王教授结合他个人数十年研究和保护传统建筑的经历,以慷慨激昂的演讲风格,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生态美学与天人伦理。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被时间与社会所淡忘的文化瑰宝,它们在环保、实用、美观以及人文底蕴各个方面都远胜肤浅的当代建筑。同时,王教授也鼓励年轻学子在求学途中去不断发掘和体悟中国传统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珠。
|
王其亨教授在演讲中
|
21日下午共有三位学者做专题演讲。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首先发言。赵教授以食品安全这一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中国当代的餐桌文化与社会状况。他提到,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中国人的饮食状况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不聊生到艰难为生到大众窘生,"饮食文化"这一术语的提出,正是第三阶段的产物。但是,今天的物质生活尽管越来越好,食品安全仍是一个值得忧虑与关注的问题。
|
赵荣光教授在演讲中
|
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王赛时研究员则从谷物与中国人的关系入手,阐发了他独到的见解。王教授谈到,农耕传统与人口数量一直是困扰中国人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人不得不依赖谷物为食。而谷物的营养不足,降低了人种进化的速度,使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他认为以肉食为主,并搭配合理的锻炼,才能提高身体素质。
|
王赛时研究员在演讲中
|
广州岭南书院的申自强教授是当天下午最后一位演讲嘉宾。申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礼仪的研究与推广。他认为,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礼体现的是双向对等的价值观,与后世的礼有很大区别。礼的基本精神是让,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价值。践行礼仪的身教,要胜过以语言为载体的言教。他还简要介绍了自己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形成的"人生十礼"礼仪体系。
|
申自强教授在演讲中
|
为方便我校学生和与会学者深入交流,21日晚上,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特别组织安排了师生圆桌晚宴。这是本届研讨会的一大创新。晚宴设于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中餐厅的小会议室,由部分UIC学子代表和与会学者共进晚餐,使同学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与会学者,在轻松和谐、师生同乐的环境中聆听和学习。有同学表示,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晚宴中所学到的东西,绝不亚于任何一堂正式课。
|
|
师生圆桌
|
晚宴现场 |
4月22日上午,研讨会精彩继续。南开大学的常建华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择偶观念的现代适应性》的报告。常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婚姻成立的条件,接着重点分析了三种古代最普遍的择配观:门当户对、婚姻论财、郎才女貌。他指出,这三种择配观虽然都存在诸多弊端,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该完全否定。
|
常建华教授在演讲中
|
陕西师范大学的张志春教授则引领大家换个角度看文学。他从服饰的层面对《诗·有狐》和《诗·无衣》两首作品作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诗·有狐》初读茫然、平淡,情感之忧似无着落处。但若了解当时的服饰制度,不同面料着装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期待、失落和纠结便全盘托出。而《诗·无衣》固然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但更重要的是它抒发了战士面对自身身体的尴尬与微妙心态,以及在特殊的氛围下昂扬豪迈的解嘲与乐观精神。
|
张志春教授在演讲中
|
北京大学李志生副教授作了题为《唐代妇女袒装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的演讲。她通过大量的图片,详细介绍了唐代妇女袒装的特点和类型以及中国古代妇女缠足足饰。她特别指出,缠足虽然在中国延续千年之久,但它从未正式被官方认可,士大夫也从未公开肯定和倡导。缠足是中国古代妇女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非仅仅只是对妇女的压迫。
|
李志生副教授在演讲中
|
4月22日中午,历经一天半的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伍鸿宇博士致闭幕词,他感谢所有与会学者和嘉宾的支持。其中特别是冯燊均夫妇虽然未能参加,但通过电话反复表达对研讨会的关切之情。也有些学者因为天气原因,航班取消,或者因为健康原因,未能出席研讨会,但是,对他们的支持同样表示感谢。本届研讨会和历届一样,学者发言后都设有提问环节以供学生参与讨论,辩难析疑。而每一轮的提问环节,同学们也都十分踊跃,以至许多场次都超过了预定时间。可以说,本届研讨会卓有成效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国学素养。
文:杨怀智 图: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