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林宇璇:我在UIC读本硕博

发布日期: 2022-12-05 打印



人生温暖的港湾


今年我从UIC博士毕业。在UIC的这九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历练、最温暖的经历、最美好的时光。

读大学之前,我从未想过会读博。2013年我进入UIC的时候,也并非读统计学专业。那时遵循内心的兴趣努力争取转专业,得到了学院院长,还有统计学方开泰教授、叶华军老师等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我幸运的开始。

统计学专业融洽的师生关系令林宇璇印象深刻

在统计学专业,师生像亲人朋友一般,老师们总是打心底里为学生考虑,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著作等身的方开泰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茅塞顿开。他带领我进入试验设计领域的大门,从学术研究技能,到人生处世哲学,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

叶华军老师让我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前景,还细心地帮助我“破冰”,使我能尽快融入新集体;邓宇辉老师的课带给我许多启发,他课后对同学非常热情,令人感觉十分温暖。

对本科的我而言,有这些老师在身边,就好比“追星”的人被“星星”注意到了,并且帮助我起飞了,那种兴奋、感恩的心情难以言喻。


初入研究之门的挑战


大三时,方开泰教授询问我是否愿意作为学生助手参与均匀设计构造的研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那时起我开始接触试验设计领域,其后FYP(毕业论文)和硕博期间的研究都是在方教授的指导下做试验设计的相关课题。

UIC统计学专业在本科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学们会学习统计编程方面的MATLAB、R语言、Python,接触学术写作排版系统LaTeX,做小组研究课题……这些训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本科毕业后,我在UIC当了一年助教,其后加入UIC和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硕博联合培养项目, 成为MPhil中的一员,主导师是方开泰教授,副导师是HKBU副教授彭衡。

林宇璇(右三)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与学院老师(从左至右)

Ahmed Mohamed ELSAWAH博士、潘建新院长、方开泰教授和叶华军博士合影

初入研究之门,最大的挑战就是找新课题,想出新的点子,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如何调研该课题领域的最新成果、如何创新自主研究、怎样找期刊投稿以及回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怎样写论文更能够得到期刊的青睐……诸多学术技巧,我得到了方开泰教授的悉心指导。

每周我都会和导师会面,报告新的结果,一起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做。在方教授的建议下,我养成了写研究日志(research log)的习惯,并将一些背景综述和结果用规范的语言写成LaTeX版本,每次引用文献时也用标准的APA格式,这样既方便讨论,又能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快速找到相关文字内容、表格或参考文献列表,汇总到文章中。

硕士第一年,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Metrika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顺利转为博士研究生。这篇论文不仅写作很顺利,而且一投即中,还被Metrika的编辑夸赞行文易于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入学术之门的学生来说,若没有兴趣支撑,很难有持续的动力去寻找课题、阅读浩如烟海的文献。读书的时候,我很幸运,遇到很好的导师,遇到我恰好能做的课题,硕博期间发表了5篇SCI论文。而博士毕业后,我陷入了迷茫:是进大厂工作,还是继续做科研?

方教授常说,当你了解一个学术上的难题后,可能近期甚至近几年内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但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冒出一个好点子。他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因为有些学术报告看似毫不相干,但也许能产生跨学科的应用,正好能解决某些问题。他和我们分享自己做研究的经历,其中就有不少灵感突现的故事。

我在最近几个月的求职探索中,也突然有了新的灵感。我在和一位读计算机博士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AI领域新算法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我就在寻思能否用在均匀设计构造上。后又在博士后的面试中了解到深度学习前沿探索中的一些问题,突然冒出想法:或许可以用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

探索深度学习中试验设计的应用,这两者的结合目前在学术界少有成功先例,或许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新的想法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再次点燃我的科研动力。

近日我成功应聘浙江省之江实验室博士后,未来的方向也已明晰,新的旅程即将开启,母校UIC将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




来源 | 365best体育官网入口公关处

文字 | 林宇璇

视频 | 李海珊 王嘉祺

图片 | 李海珊 王嘉祺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晓虹 罗诗冰


最后更新:2022-12-07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